多少關係,止於微信

作家彭湃曾在書中寫道:“你以為青春的旅途是殊途同歸,但誰又知道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後會無期。”
現實裡,我們都曾期盼過,幾十年以後,互相珍惜的人還能陪伴左右。
卻未曾想到,時間的經過,也帶走了很多往昔的記憶和熱情。
就如微信裡的功能設置,很多話從未開口,卻已公佈出答案。
那些換掉的背景,改變的稱呼,封禁的權限,便宣告了一段關係的真正結束。
@一杯美式在視頻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女孩和男孩剛在一起時,總是抱著手機聊個不停。
路上遇見的一隻貓,好看的電影或是滿意的自拍,甚至天空的漂亮顏色都會忍不住發給對方。
此刻,男孩不會嫌棄她話多,反而會遺憾沒有參與過她的成長和過往。
但時間久了,女孩的分享變成了嘮叨,關心變成了打擾,他微信回复的內容也由60秒變成了表情包,越來越少。
翻看兩個人的對話,顯示的消息只剩下女孩的主動和熱情,而男孩的忽視和敷衍也不得不讓她收起所有分享欲。
到最後,一連串的紅色感嘆號,成了這段關係最無聲的結束語。
作家夏茗悠說:“就像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你也無法等到那個不想搭理你的人。”
如果你一直等不到回應,就不要再把“他沒看到”當作欺騙自己的理由,因為他很清楚,一次等待的過程,你的心裡會翻騰多少疑問和情緒。
那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也早已告訴你,他不是真心想要和你走下去。你就算再堅持,也不過只是他的甲乙丙丁而已。
一段關係,建立起來很難,放棄卻輕而易舉,當兩個人的分享回歸到一個人的表演,這段感情也難免會走散。
相處11年的同事瑩瑩,上個月結婚了,卻沒通知我。
去年春節前,她從公司離職,開了一家連鎖超市。起初,她還常寄些愛吃的零食給我,我也特地為她舉辦了生日會。
後來,因為從事的行業不同,這半年多,交集越來越少,我們之間沒有了夜晚的吐槽,也沒有了那句“有你真好”。
直到昨天,我看到她給同事妍妍點贊,打開頭像,才知道她已經辦完婚禮。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可見的朋友圈,變成了一條孤零零的灰線。
而這條灰線就像是一道鴻溝,把我們兩個硬生生地隔開:她不再在乎我的感受,而我也再沒資格參與她的生活,十幾年的感情終於還是輸給了冷漠。
很現實,也很戳心。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那些你曾經以為很要好的朋友,那些你曾經以為會一直結伴走下去的人,不知道何時就在路途中走散了。”
有些時候,兩個人的疏遠,不是因為爭吵,也沒有解不開的誤會,而是隨著時間的追趕,我們的存在已不再如從前那般重要。
鬱可唯在《路過人間》中唱道:“世上唯一不變,是人都善變。路過人間,愛都有期限。天可憐見,心碎在所難免。”
人生中,漸行漸遠已是常事。每一段看似戛然而止的分離,都逃不過深思熟慮的放棄。
所以,不必刻意去維護別人已不在乎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無愧于心。
上次見面,朋友小萌和我講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孩子的開學典禮上,鄰座的家長和她寒暄幾句後,主動提出要添加微信。
想著家長之間留個聯繫方式,平時多交流孩子的問題也好,就同意了。
當天晚上,小萌正在做業務報告,手機一連接到7條信息。
點開一看,上面是鄰座家長發過來的穿搭介紹,一併附上的還有3條購買鏈接。
小萌不好意思拒絕,就立刻下了單。
結果,像這樣的鏈接,幾乎每隔兩天就會發一次,如果沒有買,頻率便會越來越高,弄得小萌很煩、很無奈。
因為顧及孩子的同學關係,小萌沒有拉黑這位家長,但也不會再多交流什麼,對她的信息也選擇了置之不理。
一段關係,如果成了商品化的工具,就會讓人心生芥蒂,少了真誠,也丟了信任。
如果和人相處,總要反复考量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兩個人也大多很難長久走下去。
到最後,彼此之間只能無奈變成,躺在通訊錄中的“微信好友”,處不成現實裡真正的朋友。
《山茶文具店》中有這樣一句話:“勉強和討厭的對象當朋友,只會讓自己更有壓力,彼此都很累。”
感受不會說謊,如果溝通變得勉強,那便說明彼此沒有了再繼續親近的可能。
而這份感情的變淡也終究是必然,因為那些本就沒把感情當回事的人,我們也不必因失去而痛心。
有人說:“人生海海,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匆忙的世界。”
當微信成為我們表達感情最直接的工具,我們便可從中查詢彼此間最真實的關係。
對話背景、消息置頂、可見的朋友圈,都會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誰是那個隨時可以打擾的人,誰是那個最珍惜自己的人,誰又是那個把感情當交易的人。
成年人的世界,每一段感情都來之不易。
願我們,都可以遇到值得的人,不因時間而淡漠,不因距離而放棄。哪怕天涯路遠,也會握緊對方的手,好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