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愛錯了人,是多少人窮一輩子的根源
22歲的時候,為了緩解自己的貧窮,改變苦難的日子,陀思妥耶夫斯基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
《窮人》是他的第一部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生活卻并沒有因此而改變。
28歲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一場政治活動而被判刑,被流放到氣候極端的西伯利亞地區,
還被強迫參軍,他被折磨了十一年,直到39歲的時候才被允許返回家鄉。
在他43歲的時候,他深愛著的妻子和一直敬重的哥哥相繼去世,對他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後來,他窮困潦倒,甚至負債累累,為了討債,他多次外出,最后得了癲癇病,在貧窮中死亡。
陀思妥耶夫斯基經歷的貧窮,孤獨以及病痛讓「苦難」這個主題深深埋進了他的內心和靈魂深處。
長期的貧窮與苦難摧殘著他的意志,同時也讓他有著異于常人的抗壓能力。
他感受到了命運的種種不公,但是卻能欣然接受,他改變不了命運,
只能在苦難中提高自己的生命的價值。他遭受著苦難,也將苦難轉化成文字,打動著萬千讀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難意識」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分不開。
19世紀的俄國內憂外患,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更是讓俄國內外交困,民不聊生,百姓備受折磨。
再加上封建制度的壓寨,底層的勞動人民和農奴一樣生活著,他們的人格和尊嚴都被無情地踐踏著,
飽受專制、暴力、疾病和貧窮的折磨,生活十分艱難。
而上層統治著卻沒有想辦法改變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現狀,而是沉浸在驕奢淫逸的生活中,
繼續對普通民眾進行壓榨和剝削,讓人民的生活的更加困苦。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出來的故事大多發生在環境極其壓抑的小地方,
《窮人》的故事就發生在陰暗潮濕的小房間里,這里沒有四季,沒有光亮,只有無窮無盡的窒息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難意識」與宗教也有著莫大的關系。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無數次探尋過人們生活苦難的原因,最后他在基督教的教義上找到了答案,
他的「苦難意識」很大程度上來自基督教的「原罪論」,基督教認為由于人類始祖對上帝的背叛,
所以人類生來就有罪,就要遭受無窮無盡地苦難的折磨。
他曾說過:「上帝把我折磨了一輩子。」
窮人如何尋找生路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窮人》中展現出來了三種貧窮的方式,
第一種是物質的匱乏,
第二種是由于社會地位的地下導致的尊嚴的缺失,
第三種是精神上豐富的天性在不公平的社會上飽受摧殘的磨難。
在展現窮人的貧窮和苦難時,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沒有表現出完全的絕望,
而是一直在通過主人公杰武什金為身處苦難可絕境中的窮人尋找求生之路。
窮人的第一個求生之路是精神勝利法,即將自己的精神寄托在生活的物品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還很年輕的時候給別人寫過一封信,在信中,他抱怨自己的艱難處境,
他說:「不管是愿意還是不愿意,我都必須遵守當前的社會規則,在潮濕的天氣里,
當你在帆布賬篷里被雨淋透,當你累了、冷了、沒有茶水的時候,你可能會生病……
而我只需要必要的兩雙簡單的靴子。」
杰武什金在給瓦連卡的信中也提到過他喝茶是為了別人,為了面子和氣派,不喝茶總覺得難為情。
而且,他急切地需要一雙好的靴子也是為了自己的尊嚴。
在他看來,熱茶和靴子并不是自己生存的必要物件,
他之所以需要熱茶和靴子是為了支撐他保持道德勝利者的精神食糧。
窮人的第二個求生之路是心靈凈化法,即肯定自我價值。
俄國文藝理論家庫列邵夫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對
人物內心世界的關注可以幫助擺脫經驗主義式生理描寫的條條框框。
對小人物的內心的深入刻畫在杰武什金的身上尤其明顯。
他雖然物質貧窮,但他卻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他不接受自己卑微的社會地位。
他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他覺得自己也有一顆與別人一樣的心,
他認為自己靠著抄寫工作謀生并不可恥,他說:
「我的每一塊兒面包都是我自己的,都是靠著勞動得來的,完全有權力合法享用。」
窮人的第二個求生之路是精神食糧法,即通過大量地閱讀文學經典,從中汲取精神食糧。
杰武什金曾收到過瓦連卡贈送的書籍,但是他卻認為那本書是一本壞書,
作品里描寫的故事并不可信,因為事實上不可能有這樣的小官,所以他鄭重地提出抗議。
這是杰武什金的對自己不公平遭遇的辛酸抗議,也抒發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文學見解。
這三中方法雖然有點自我安慰的意味,但卻是窮人們能找出的僅有的幾條求生之路。
結語
《窮人》向讀者展示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艱難與困苦,這種「苦難意識」
與作者的親身經歷和宗教影響有關,也是黑暗社會背景下的產物,是揮之不散的。
但作者卻沒有表現出絕望,他努力地通過小說中的人物來探究身處困境的窮人的求生之路,
也算是對「苦難」的安慰,對身處苦難中的人們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