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討厭的聊天方式,它排第一

成年人最討厭的聊天方式,它排第一
value101 2024-03-23 檢舉

 

來源:視覺中國

第三種是提過度要求。

例如請教語文的親戚「順便」幫孩子輔導作文,請當律師的兄弟「順手」給自己打個官司。

他們把這些要求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對方拒絕,就會憤然吐槽:“這點忙都不幫,真不夠意思!”

最後一種是「熱心」建議。

這類人最喜歡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對家人朋友的工作或生活方式給予「全方位指導」。找什麼對像比較合適,做什麼工作更舒心,什麼時候該戀愛結婚生子,事無鉅細,一一過問。

縱觀這四種喜歡「越界式聊天」的人,我們會發現,他們有一個明顯的共通之處:

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清晰界限,不知道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要求不該提。

 

來源:視覺中國

商業諮詢顧問劉潤曾談到,擁有邊界感的核心要求,首先要識別什麼是邊界,其次要懂得「在邊界內做事,如果越界,需要徵得對方同意」這個基本禮儀。

剛出生的嬰兒就沒有邊界感,他會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等他長大後,邊界感才會逐漸形成。但有些人雖然已成年,在心理上仍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邊界,什麼是別人的界線。

例如喜歡打探隱私的人,就不懂得喜歡刨根問底是對別人的一種冒犯;習慣亂開玩笑的人也不知道,玩笑一定要對方覺得好笑才叫玩笑;總提過分要求的人也從未想過,無論找別人幫忙做什麼,對方都會耗時耗力,從來就沒有什麼“順便”和“順手”,別人願意幫忙是情分,不願幫忙是本分。

你看,所謂的「習慣性越界」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只顧自己感受的「巨嬰」心態,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畸形思維。

這就是一種病,得治。

 

懂得得分寸感,能避免90%的人際矛盾

梁實秋說:“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離,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

人與人相處,如果都能保持清晰的分寸感,就會特別自在舒心。

國畫大師黃永玉和作家錢鍺書曾經是鄰居,兩家的距離不超過200米,但他們從不會輕易打擾對方。

錢鍺書專心寫稿時,黃永玉深知他不喜歡被打擾,所以即便有時很想找他聊天也盡可能忍住,很少登門。只有在老家的人送來家鄉特產時,他才會送錢鍬書。

為避免打擾他,黃永玉還會事先打個電話,然後把東西送到門口就悄悄回去。

而錢鍺書想要去黃永玉家拜訪時,也通常會先詢問對方是否有空,然後再按約定時間前往。

兩人比鄰而居數十年,雖然見面次數屈指可數,但他們的友誼卻延續了數十年。

有些東西,並不是越濃越好,要恰到好處。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

人與人最舒服的關係,一定是熟不踰矩,有分寸。

 

來源:視覺中國

在人際互動中,越懂得分寸的感情往往越長久;越習慣越界的關係,常常越容易分崩離析。

三毛有一段話堪稱人間清醒: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我不多說無謂的閒言,這使我覺得清暢……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一個人的處世方式和言談舉止,最容易暴露他的層次和素養。

口無遮攔的人,通常缺乏自省的認知與習慣;出言不遜的人,往往不懂換位思考,缺乏悲憫的情懷。

毫無邊界感的人,通常與人一相處,就容易產生是非和摩擦。而當我們能在一段關係中保持恰到好處的“分寸感”,也就能避免90%的人際矛盾。

 

來源:視覺中國

 

有人說,所謂的邊界感,就是知道自己能在哪些範圍內做事,也知道別人該在什麼範圍內做事。

適可而止的分寸感最舒適,具有清晰邊界的感情最長久。

無論關係親近,我們都應該守住與別人交往的界線。

而保持邊界感最好的做法,無非是做到「四不」——

不打探隱私,不亂開玩笑,不過度熱心,不過分要求。

把握好彼此的距離,親而有間、進退有度,才是一段關係最美好而長久的模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