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低層次的人交往,不要說人話
1
1912年,還不是總統的羅斯福,出席了熱鬧的晚宴。
宴會上,上至高官政客,下至販夫走卒,人員十分龐雜。
為了攀關係,不少人急於高談闊論,彰顯自己的學問與地位。
但羅斯福卻反其道行之,拉著朋友瓦特先生,悄悄躲去了一邊。
瓦特常年混跡於社交圈,羅斯福請他為自己一一介紹賓客的狀況。
等基本摸透眾人的背景,羅斯福這才走入人群,同大家攀談起來。
會見政府要員,他展示哈佛大學畢業生的身份,談論自己對稅收和軍事的看法;
碰上商業巨賈,他分享自己在金融業的實務經驗,預測經濟走向,提供改革方案;
和一些軍官碰杯時,他回憶起自己做海軍部長的日子,大贊軍人的品格與操守;
面對一些市井小人物時,羅斯福也很隨和地與之閒聊。
他一會說起小時候因樣貌醜陋被孤立的糗事,一會又半開玩笑地說起自己貪嘴吃壞肚子的鬧劇……逗得大夥狂笑不止。
一場宴會下來,羅斯福不僅令位高權重者青眼有加,還結識了各領域的新朋友。
瓦特佩服不已,忍不住對羅斯福說:你的交際手腕真是高明。
羅斯福卻笑笑說:
“記住,和偉大的人談思想,和平庸的人談事件,和小人談論人。”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志同道合者少,多的是泛泛之交,烏合之眾。
若是見人就賣弄學問,標榜深刻,只會令人心生厭惡,敬而遠之。
2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同事間聊天,你說起對職場的高見,大夥不置可否,本來熱鬧的氣氛忽然安靜下來;
與朋友聚會,聊著家長裡短的瑣事,你卻忍不住抒發感慨,成為尷尬的話題終結者。
不同場合,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你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彷彿說什麼都不合時宜。
其實,這並非你的錯。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來就是「見人下菜碟」的技術活。
作家劉墉就說:不想尷尬,就識相一點,別碰那些「你有感覺,別人沒有感覺」的東西。
想跟別人聊得來,就要尋找彼此間的最大公約數,可以是感情,可以是價值,也可以是利益。
和酒肉之交講感情。
媒體人@張超 有個觀點-人脈,是設計出來的。
他講過朋友小丁的故事。
小丁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客服,剛入行那會,為了融入集體,經常邀請同事們聚餐。
其中,前輩老趙對她最為照顧,不是手把手傳授經驗,就是幫她解決一些麻煩。
但隨著交往的深入,小丁感覺老趙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好。
她不只一次發現老趙把難纏的客戶轉給她,還從別人口中聽說老趙在背後貶低過她。
但小丁沒有找老趙對質,而是像從前那樣,隔三差五地請老趙喝酒。
喝酒時,她對老趙的作為隻字不提,只是一個勁兒地表達自己的感激。
一會感謝老趙對自己業務上的提點,一會恭維老趙在公司的地位無人能比。
這些話,老趙聽了很是受用。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兩人交情深,感情好。
為了不破壞這種印象,漸漸地,老趙很少再給小丁使絆子,還明里暗裡幫了不少忙。
後來,小丁競標部門主管,老趙帶頭幫她拉票,助了她一臂之力。
其實,小丁早已認清老趙的為人,根本不會與他推心置腹,只把他當做一個酒肉朋友。
沒事吃個飯聯絡一下感情,有空就聊幾句增強一下鏈接,目的不過是為了自己的日子舒心些。
張超說,這並非小丁油滑,只是她明白,想搭建人脈網,就不能隨便和人鬧翻。
酒肉朋友也是朋友,泛泛之交也是交情。
和這些人相處,沒必要上綱上線,能維繫表面的情分,對自己也大有助益。
作家理查說: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弱連接,似有若無,但往往能幫上大忙。
而加強這種弱連結的辦法,就是常聯繫,多問候,時不時鞏固一下感情。
連結不斷,感情就不斷,感情不斷,彼此間的微小互助就不會斷。
和生意之交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