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消耗孩子的,竟然是這些小事
「父母對孩子的世界干涉太多,會讓孩子處於時時提防、事事對抗的狀態,這會消耗孩子很多能量。”
可以這樣理解:
如果孩子做事時有20%的分心,那麼他還有80%的注意力可以放在正事上。
此時,如果家長因為孩子20%的分心,去干涉孩子,孩子有了情緒,他又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來跟家長對抗,那麼他能用在正事上的能量只會更少。
我們都知道能量守恆定律,此消彼長,此長彼消,這條定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同樣適用。
如果我們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不僅會消耗他們的能量,還會讓他們感到束縛和壓抑。
父母只有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干涉,他們的潛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能量才能得以充分釋放。
來源:視覺中國
有一對寬容的父母
是孩子最高級的炫富
在卡通《小豬佩奇》裡,佩琪和喬治都喜歡跳泥坑,一家四口一起躺在泥坑裡開懷大笑。
豬爸爸總是說:“有什麼關係,只是泥而已,只是弄髒了而已,洗洗就好了,這些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這大概就是孩子們喜歡這部卡通的原因吧,孩子看到這個場景,在沙發上又蹦又跳,彷彿自己也在跟爸媽跳泥坑。
一個家庭處理事情的態度,決定了家庭的幸福程度。
一對聰明的父母,從不在小事上內耗,而是做到了這幾點:
1.放棄「狼追式」教育
「狼追式」教育,就是父母不停地嘮叨,催促孩子,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呈現出自己想像中的「完美」孩子。
例如,孩子放學剛進家門,「狼追型」父母就會發射「機關槍」:
「今天作業多嗎?別磨蹭,趕緊寫作業,背挺起來坐直了,口算題怎麼又錯一道,都做多少遍了……」
這種「狼追式」的督促,短期內有點效果,就如同趕鴨子上架,趕一趕,總能動一動。
但長期下去,孩子會越來越厭煩父母,甚至會屏蔽父母說話,你說你的,我幹我的,很多父母說,我說話他就像聽不見,其實就是這種情況。
父母在小事上揪著孩子不放,也就是不斷告訴孩子:你不行。
孩子在內心也會一次次確認:我很弱,我真的不行。
父母只有學會鬆手,孩子方能在小事中自行摸索,感受自己的力量,去確信:我真的行!
2.堅持“揚長避短”
一張白紙中心有一個黑點,你問別人看到了什麼。
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黑點。
很少有人注意到其餘白色的部分,正如同許多父母只盯著孩子的缺點看一般。
下面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語文考了100分,英文考了100分,數學考了95分,父母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在數學上。
開始質問孩子:“數學計算怎麼又出錯了?你這粗心的毛病還是改不掉······”
很多時候,父母怕孩子的缺點會影響成長和發展,在教育過程中都傾向於「補短板」。
殊不知,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不同,孩子的優勢才是給他創造精彩人生的關鍵。
樊登曾說:“每個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去看好的地方,發現亮點,才是一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方向。”
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都懂得接納和包容孩子的不足,用心發現孩子的優點,給予激勵,用優勢帶動缺點的改進,孩子才能在良性循環中越來越好。
來源:視覺中國
3.遠離“情緒污染”
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外出用餐。
孩子把書包放在餐桌上,我往桌邊一推,結果把醋壺推地上碎了,餐廳老闆要我們賠錢。
孩子爸爸就開始嘟囔,指責我,連飯都不吃。
我本來想跟他爭論一番,就賠10元錢,這麼點小事,至於嗎?但抬頭看見女兒恐慌的眼神,我閉嘴了。
其實,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
父親買錯菜被母親各種數落;母親飯菜做得不合口味,父親嘮叨不停惹得母親一臉不快……
在這種氛圍下,孩子的童年總是感到特別壓抑,生怕父母的情緒落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一個家最可怕就是在瑣事上內耗,家不是情緒的垃圾場,孩子也不該為父母的負能量買單。
父母只有把壞情緒關門外,孩子脆弱的心才能安定得下來。
寫在最後
看到網友@唐唐的一段分享,特別有感觸:
「感恩我的父母,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媽媽不會因為我的衣服搞破罵我。動手拆了爸爸心愛的電子琴,爸爸也覺得無所謂,還誇我好心奇心強。
“因為在父母看來,衣服髒了可以洗,破了可以補,只要不受傷,不傷人,不犯事,就可以快樂的那種鬆弛感,讓我很安心。”
孩子的世界有多小呢?
小到一塊麵包都可以讓他們耿耿於懷一整天,也小到一個鼓勵的微笑,就能暖他們好多年。
來源:視覺中國
正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
“父母在小事上給予孩子自由,不加以過多干涉和消耗,孩子將學會獨立思考,自信成長,成為內心強大、有責任感的人。”
父母寬容大度,凡事不較真,孩子才能自信陽光,特立獨行。
願父母活成一道光,盡己所能去照亮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