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凡事慢半拍
這是一個追求速度的時代。
3天英語速成,5天牽手成功。
似乎,不標個時間,不出點結果,就永遠缺點什麼。
但,那些沒有切合時代特徵,凡事都喜歡慢半拍的人,似乎也過得很好。
他們在自己的節奏裡,找到了對生命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想。
慢慢來,似乎讓他們得到了更多。
《讀者》(校園版)雜誌上有句李奧納德‧科恩的話,就說得很好:
「我放慢語速,我從不貪快,你想快速抵達,我想最後才到。
這不是因為我老了,那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我總喜歡慢一點,我媽常這麼說。
我係緊鞋帶,可我不想奔跑。我會踏著我的節奏抵達,我不需要發令槍。 」
來源:視覺中國
開口慢半拍,顯格局
荀子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生而為人,會說話,是一種智慧;能適時保持沉默,也是一種智慧。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男士,走在路上,剛好看到地上掉了一部手機。
他撿起來後,覺得失主一定很著急,就想著趕緊找到失主。
這時,電話突然響了。
男士心想可能是和失主相關的人,就趕緊接了電話,希望對方能夠安心。
但他還沒張口,就聽到電話那頭大聲喊道:
“是不是你偷了我的手機?你最好趕緊還給我。”
這位男士覺得可能是對方太著急,就說:“等等,我…”
沒想到,他的話才跳出三個字,失主的話頭就趕了上來:
“我告訴你,我手機裡是有衛星定位的,我已經知道你在哪裡了!”
男士一聽他這話,就覺得自己是好心辦壞事。
頓時,他脾氣也上來了,就直接掛斷了電話。
甚至,還買了十幾個氫氣球綁在手機上,想讓手機隨風飄走。
看著漸漸遠去的手機,他冷冷地說:“好好讓衛星定位,去找你的手機吧。”
手機失主,如果在開口前能夠慢半拍,不僅能尋得手機,或許還能交到一位朋友。
但話太快,卻把別人迎頭送來的善意趕走了。
來源:視覺中國
古人雲:“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說話慢半拍,不僅給了人思考的時間,也彰顯了一個人的氣度和格局。
但很多人,雖然用兩年學會了說話,卻花了六十年也沒學會閉嘴。
只是,管不住嘴巴,傷的是他人,損的是自己。
話到嘴邊,不妨讓它等等你的思緒。
讓子彈多飛一會兒,就能讓福氣多待一會兒。
關係慢半拍,得真情
三毛曾說:“青年人交友,出於一片熱切之心,恨不能朝朝暮暮,生死相共。”
年少時,總是相信一見鍾情。
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氣場對了,很快就能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只是,太快熟絡起來的關係,未必會走得長遠。
短時間內便確立的關係,也未必能變成久處中的不厭煩。
相反,那些被歲月留下來的感情,才是真的好。
當年,14歲的林徽因,在家中邂逅了梁思成。
初次見面,兩人相去甚遠,都被對方的學識吸引。
但沒多久,兩人便各自出國求學,偶有書信往來。
三年後,林徽因從英國返回上海。
因為林樑兩家私交甚好,長輩們見面的次數多,捎帶二人也常有機會交流。
每每碰面,聊起文學,聊起建築,都會讓彼此新生歡喜。
或許是因為志趣相投,他們決定一同前往賓州大學攻讀建築。
白天,兩人相約外出考察各類建築,晚上則一起繪製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