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位越乾越清醒的人,都掌握了這“三感”
畢竟,職場拼的是績效和結果,而非加班時長。
如果不能對瑣碎、無效的工作保持“吝嗇感”,事業晉升之路肯定會被堵得死死的。
在熱門影集《一路朝陽》中,李慕嘉曾是個「努力有餘,認知缺失」的職場新人。
她學歷、專業都不強,卻破格進入頂級律所。
因為機會來之不易,也為了在公司快速立足,她每天忙得團團轉——幫同事影印資料、修理印表機、跑腿買三明治……
她每天戰戰兢兢、努力萬分,卻仍招來領導訓斥:
“公司花這麼多錢,就是讓你來做這些事的嗎?還是你以為你做了這些,就能順利留下來了?”
領導者恨鐵不成鋼的指責,讓她終於意識到:
想要站得高、走得穩,就要讓自己的精力聚焦在有意義的思考、工作上。
她不再做煩瑣的雜事,而是把時間留下來,去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拓寬自己的思考維度。
最終,她成長為一名能獨當一面的律所新貴。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工作壁壘、業務難關,但就像老話說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學會整合,分配心力,找好對標,捲對方向,才能減少自身損耗,進而百戰不殆。
來源:視覺中國
魯莽感:先做再說,當個“莽夫”
有一句扎心無比的話:“當代人,經常都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無論是職場江湖,或是日常生活,從不缺乏新鮮點子、創意計劃,但如果一直思前想後、躊躇不前,再驚艷八方的想法也只會淪為笑談。
朋友小盛,熱衷立各種目標,可好聽的話說了一籮筐,卻從未有過任何改變現狀的行動。
今天在朋友圈宣布要減肥10斤,明天發誓年底拿下會計考試。
但當朋友問她進展如何時,小盛總有個花樣百出的藉口:
「我還沒想好該練有氧還是瑜珈」「今天上班太累,實在沒力氣看書」「難得週末,需要養精蓄銳」…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
“決定人生高度的,從來不是高談闊論,而是你說做就做的執行力。”
沒有執行力的思考,再多都是空談、負累。
唯有先動起來,才能在行動中遇見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羅振宇曾分享過他們團隊的一件「莽撞」趣事。
彼時,他們團隊正計畫推出《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本書。
在商討發布會選址時,一位同事開玩笑說:“不如接地氣點兒,選在菜市場。”
沒想到一句戲言,竟得到大家認可。於是這位同事,便稀里糊塗地接下了這個「荒唐」的任務。
最初她也很崩潰,根本不清楚該怎麼把菜市場與經濟學合理地連結在一起。
但她沒有瞻前顧後、畏手畏腳,而是先幹再說:找菜市場負責人談承接的可能性,找藝術家聊創意方向。
在一次次對接中,她的思緒逐漸清晰、明確了起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最終圓滿完成。
誠然,人生總有太多變數,但成功之路,靠走不靠想。
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腦服務企業EDS的創始人羅斯·佩羅說:“我們成功的秘訣就是,預備、發射、瞄準,一邊打一邊瞄準。”
在這個每個人都腳踩風火輪的時代,先機永遠屬於敢衝敢幹的「莽夫」。與其坐等風口,不如主動跑起來,邊做邊完善。
畢竟,實踐才可出真知,完成才能談完美。
來源:視覺中國
關於工作,每個人可能看法不一。而工作的意義,更是長久以來爭論不休的話題。
有人單純為賺錢糊口,有人把上班和遭罪畫等號,有人乾脆認為「追求工作意義很矯情」。
事實上,工作也好,人生也罷,「意義感」從來不是外界賦予,而是內在悟得。
它不該是為了討好領導同事,也不該只限於升遷加薪。而應該是幫助你我練就清靜自在的心力,完善洞察本質的認知力和勇往直前的執行力。
《讀者》上曾登過一篇文章,提到一個觀點:
工作和享受人生不是涇渭分明的,但我們總希望把它們割裂開,比如“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然後開始享受人生”“開啟度假模式,工作上的事不要來煩我”,這都是“非打即逃」的選擇。
第三選擇告訴我們要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工作時享受工作,閒暇時享受閒暇。
而想擁有這所謂的第三選擇,就得心境上不忘“降噪”,工作外多點“吝嗇”,行動時當個“莽夫”。
相信長此以往,你我都能清醒、豁達地面對職場,乃至人生的各種難關、考驗,真正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