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做個「不好惹」的人(深刻)

餘生,做個「不好惹」的人(深刻)
value101 2024-07-16 檢舉

那麼,所謂的攻擊性,指的是把匕首捅向別人嗎?

在知乎的相關話題下,有網友留言說:“我們應該停止對攻擊性的吹捧,這會誤導智力尚未發育成熟的青少年。”

還有人說:“當你欣賞某個人的攻擊性的時候,說明他攻擊的不是你。”

的確,攻擊性不免會讓人聯想到唇槍舌劍、刀光劍影的激烈場面。

許多人正是因為將“攻擊性”等同於“暴力”,所以為了維持自己的好人形象放下武器,抑或是對於顯露出攻擊性的人頗為鄙夷。

但,攻擊性≠暴力。

硬核教授Jordan·Peterson一直以深諳「黑暗森林法則」著稱,他對於攻擊性有相當中肯的理解:

強調「不殘忍」是錯誤且有害的,但這並不是說,殘忍就是正確的。

其真正的意義是,一個人可以做到殘忍,卻選擇了不殘忍。

簡而言之:老虎的善良是善良,而綿羊的善良是懦弱。

 

理解攻擊性,是要從接受自己的陰暗面開始的,兇殘、狡詐、貪婪......它們是我的一部分,這是每個成熟的個體都必須要面臨的課題。

只有從內心接受了它,才能真正控制它。

落實到現實層面,我們每個人應當擁有的攻擊性指的是:

敢於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敢於拒絕別人強加給自己的「請求」;敢於回擊別人對自我邊界的惡意侵犯。

我們的善意,不能以失去尊嚴作為代價,而攻擊性,是那層保護自我的殼。

先有金剛手段,再施菩薩心腸。

 

來源:視覺中國

 

釋放攻擊性,從小事做起

自從「發瘋文學」火了之後,年輕人就開始隨地大小瘋,主打個「絕不內耗自己,發瘋外耗別人」。

口號喊得挺響,但想必很多人只是停留在口嗨階段。

畢竟,對一個老好人來說,釋放攻擊性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不妨從以下幾件小事做起,慢慢改變自己。

 

1.關照自己的需求

習慣性討好的人往往是擅長察言觀色的,你可以把這部分敏感,分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

試著去感受別人讓你難受的點,是委屈了?被冤枉了?還是邊界被冒犯了?

然後去思考一下,別人為什麼這麼對我,我真的清楚自己情緒的邊界,以及自尊的邊界在哪裡嗎?

很多人在吃力不討好之後,往往只會抱怨,然後隔天重回老路,但對於自身的關照卻嚴重不足。

我們只有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把自己的需求清楚地告訴別人。

 

2.練習“課題分離”

很多人面對尷尬氣氛,或是某件事情搞砸時,會過度心虛,甚至主動攬責。

但事實是,如果這件事在你的管轄範圍或能力範圍之外,你的一切操心都是徒勞無功。

有的時候你必須承認,自己其實沒那麼重要。

而這種「我很重要」的錯覺,往往是因為沒有做好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是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概念,簡言之,我們必須區分什麼是他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課題。

你要不要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是自己的事情,別人接不接受,是別人的事情。

反過來,別人對你的言語攻擊甚或是PUA,那是別人的事情,你是照單全收還是懟回去,是你的事情。

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當然,課題分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不斷練習。

並且,它貫穿了我們成長的始終。

 

3.從小事開始,行動起來

讓一個老好人突然拿起「武器」是不現實的,但你可以從身邊微小的事情做起。

就像小凪那樣,買菜時發現售貨員打錯價格了,勇敢提出來;面對陌生人的推銷,大大方方地拒絕。

等你真的踏出這一步,或許會發現事情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糕,甚至,你會有一種解放了自己的成就感。

人的自我認知,往往是由經驗造成的,如果過去的經驗束縛住了你,那麼積極地去尋找新的體驗,久而久之,它會塑造出一個新的你。

 

當然,不是每一次嘗試都會收穫正面回饋,貶低、打擊、質疑在所難免,但人的改變,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捶打玻璃心的過程。

成長是痛苦的,但是,不成長會更痛苦。

最後,當我們聊聊攻擊性時,我們究竟在聊什麼?

終歸終還是那句老話:活出你自己。

說你所想,追你所求,這是你和他人同樣擁有的權利。

所以,謹慎對待你的體態,別再低頭徘徊。

站起來,徑直前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