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再好,也不要幫媳婦這3種忙,不然不會被感激,還會拉仇恨

婆婆再好,也不要幫媳婦這3種忙,不然不會被感激,還會拉仇恨
value101 2024-07-16 檢舉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她終於考上了,但具體崗位卻在偏遠的縣城。

她找丈夫談話,開誠佈公地說:“你能接受,咱倆就繼續,不能接受,就分開。”

還好這次,丈夫站在了她這一邊,但姍姍和婆婆的關係,到現在都沒有緩和。

一提起婆婆,她就忍不住吐槽:“她憑什麼左右我的人生!”

我寬慰姍姍說:“說到底,你婆婆還是怕你們的日子過不好。”

怕你們工作出問題,怕你們養活不了自己,怕你們沒孩子養老…

她不懂“兒孫自有兒孫福”,還一直把你們當成長不大的孩子。

 

作家李‧愛玲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現在很多婚姻的現狀:一邊是不懂得退出的父母,一邊是不知道拒絕的子女。原本兩個人的婚姻,硬生生變成了六個人的角斗場。  ”

有些婆婆,雖然不插手日常的雞毛蒜皮,卻忍不住要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上說了算。

找什麼工作,要不要孩子,交哪一類朋友,做什麼買賣,都必須聽從她的安排。

否則,就會寢食難安,不停地施壓。

心理學家海靈格說:“家庭當中有正確的序位,才能有健康的家庭環境。  ”

什麼是正確的序位呢?

就是大家都只在自己的家裡當權者,不越位到別人家裡去做主。

尤其是婆婆,面對兒子媳婦,要學會當個甩手掌櫃,該放手時就放手。

你可以提供人生經驗,可以指點迷津,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要交到孩子手中。

唯有如此,才能體面地退出,讓孩子成為他們人生的主角。

 

來源:視覺中國

 

當個“佛系奶奶”,不改變小兩口的育兒方式

前幾天,樓下遛娃,碰上了楊阿姨。

楊阿姨今年65歲,三年前來看孫子。

說起這幾年的經歷,她真是滿心委屈。

孫子剛出生那會,肚臍癒合不好,她就照家鄉的土辦法,給孩子塗了點艾草灰。

結果兒子看見後,就數落了她一頓,還明確要求她以後不能這麼瞎弄,都不科學。

後來,兒子媳婦都換了工作,越來越忙,就把孩子直接丟給她。

她是白天帶,晚上帶,還要負責一家人的吃喝拉撒。

偶爾做家事騰不開手,她就讓孩子自己看會兒電視。

 

結果,媳婦又不高興了,說她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視力。

楊阿姨問:“那實在沒空咋整?”

媳婦說:“實在不行,讓孩子上早教班。”

她一聽,心裡一百個不願意,她覺得早教就是糊弄人,小孩在家玩就好。

於是,她把媳婦已經報了名的課,全都退了,搞得一家人很不滿。

類似的事,還有很多。

例如孩子生病了,楊阿姨總想照土辦法給治,結果就被媳婦說一通;

例如孩子調皮搗蛋,楊阿姨又總是護著攔著,媳婦就說她溺愛孩子。

在這裡住久了,她越發覺得自己和媳婦在帶娃上的分歧大到不可調和。

往往是,她辛苦帶一天娃,換不來一句謝謝,還總被指責、被嫌棄。

但同樣是來看孫子的趙阿姨,就不這樣。

趙阿姨心寬體胖,媳婦咋說她咋做,不只操心少,也沒啥婆媳矛盾。

有一項調查顯示,我國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流動人口的7.2%。

其中專程來照顧孩子的高達43%,也多為女性長輩。

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婆婆要進城帶娃,根本沒有所謂的「安享晚年」。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奶奶卻多因育兒理念與媳婦產生矛盾,得不到應有的體諒。

其實說到底,奶奶們的困境,根源還是在「關心則亂」。

然而,關愛孫輩的心再急,也別忘了,兒子媳婦才是他們的第一個責任人。

可以提意見,但別一意孤行;可以多幫襯,但別越俎代庖。

與其事事插手,不如當個“佛系奶奶”,少操心,少干涉,少做主。

 

來源:視覺中國

 

寫在最後

網友@果果奶奶 ,說起過自己與媳婦的相處秘訣。

她在兒子家住了6年,沒和媳婦紅過一次臉,至今關係都非常融洽。

她說,她沒把媳婦當閨女看,而是當成「室友」和「同事」。

總結來說,就是在同一屋簷下,卻各有各的生活,互不干涉,像合租的室友;

碰到事一起解決,職責明確,分工清晰,只做分內的事,像單位的同事。

聽起來有些冷漠,但這樣的相處模式,卻避免了許多紛爭。

有句話說得好:婆婆,不是媳婦的親娘,但也不是媳婦的對手。

這樣的心理位置,就決定了婆媳之間要保持一種「不遠不近」的距離。

做事有分寸,相處有邊界,唯有如此,才能家和萬事興。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