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後,要不要給父母錢?

工作後,要不要給父母錢?
value101 2024-07-16 檢舉

她是小鎮出來的,好不容易高考上了211學校,畢業後進入了一家有名的公司。

她從小是媽媽一個人養大的,後來,媽媽再婚,她也有了一個弟弟。

當她經濟獨立後,就開始給媽媽一定的生活費。但她慢慢發現,媽媽常會跟她旁敲側擊,比如說別人在縣城都有了房子,自己家到現在都沒有住過好房子……

 

來源:電視劇《歡樂頌》

說著說著,兩個人常對著電話痛哭。

於是,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給家裡買房,但沒想到買房後還有裝修,讓她不堪重負。

她不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但是現實似乎又告訴她,這樣的「愛」負擔太重了,她承受不起。

真的不禁感嘆,如果擁有不催著問子女要錢的父母,或是不是變相捆綁子女的父母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呀!

因為我發現很多人的父母以「愛」為名,以「親情、血緣」作為理由,實際上卻是自私的。

而且,還有的人即使家裡無負債,也沒有被父母催著要錢,他們依然糾結:該不該給家裡付錢?

有人大學剛畢業,剛進入社會,吃住都不在家裡,被催著給家裡錢之後,完全存不下來錢。

很多人內心知道是要反哺父母,要孝順父母,但奈何有心無力,恨自己沒本事。

其實大部分為人子女的人都是懂得感恩的,只是目前他們能力不夠。

 

那麼,什麼樣的子女不會在「要不要給父母錢」的問題上糾結呢?

我想,那一定是父母給了子女足夠多的愛和理解,而不是壓迫、捆綁和壓力,更不是把抱怨、委屈統統發洩給子女的家庭。

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身心健全,他們和原生家庭的情感沒有虧欠,也不會感覺到匱乏,更不會覺得被強迫。

即使他們沒有多大能力,但是依舊會盡己所能地去照顧到父母和家庭。

例如,有人會把這樣的愛化為責任和勇氣。

 

再例如,從這樣的微信溝通方式就能看出家庭氛圍的友愛和諧。

 

 

「到底要不會給父母錢」的問題,因為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實際上也的確沒有統一答案。對於那些被家庭中催著要錢的年輕人,有兩個原則可以參考:

其一,給父母錢的前提是年輕人有能力照顧好自己。

很顯然,如果自己都自顧不暇,拿什麼來照顧父母呢?

無論家中的父母是催著要錢的那一類,還是說父母給予一些隱形的壓力,既然這個時候自己的收入也不多,那就直接告訴父母。

或許這個時候我們面臨的依舊是父母的不理解,或許,我們還會面臨道德的拷問,但這也是成長中的必修一課:不要害怕陣痛,學會直面和父母的衝突。

當然,面對衝突不是說要吵架,要和父母劃清界限,而是說你只是清楚地告訴他們實情,告訴他們你的收入還不足以支撐整個家。

在這其中,可能要講究溝通的方法,例如記得逢年過節給父母一些禮物,日常也會對他們多一些關心等等。

 

來源:視覺中國

其二,和父母的財務要劃分開來,先讓自己實現真正的經濟獨立和成長。

很多父母會催促找自己要錢,就是因為把自己的債務、弟妹的成長責任都給了一個孩子。但很顯然,孩子並不是一個賺錢的工具。

如果有的父母是因為賭博之類的不良行為而讓家庭負債,我想更有必要藉著這樣的機會和父母好好談一談。

即使這次你幫他們還了錢,那也要從此以後劃分清楚你的財務和他們的財務,讓他們知道你不會無休止地填這個坑。

而如果因為需要照顧弟弟妹妹的問題,這取決於你賺的多少,你能拿出多少。如果他們未成年,家庭壓力又比較大,你可以直接把生活費給弟弟妹妹,正好藉此機會引導教育弟弟妹妹的獨立成長。就算把錢給父母了,那給多少也完全取決於你。

總之,「給錢」這個行為背後,要意識到在整個家庭中我們其實應該更有話語權,所以相應地要去爭取在家庭中的地位。例如,有什麼事情形成自己做主的習慣,有需要用錢的地方你可以表達支持和否定的態度,這樣催著問你要錢的父母才能慢慢感受到其實你在長大。

這可能也是很難的一步,但是有利於我們從「受害者」的位置上走下來,走向真正的成熟。

當然,如果你的父母都很理解你,從來不會催問你要錢,那麼在你經濟能力允許的範圍內,給予他們適當的補貼、買買禮物都是自己的心意,也會讓兩代人的關係更加和諧。

最後,願每個小家庭都能更穩固、更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