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嘴」與「不頂嘴」的孩子,二十年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頂嘴」與「不頂嘴」的孩子,二十年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value101 2024-07-16 檢舉

昨晚,朋友打電話,語氣裡是掩飾不住的憤怒:

“肺都被兒子氣炸了,我說一句他能懟十句,真是拿他沒辦法,哪裡有收購兒子的地方啊?”

起因是朋友兒子馬上期末考了,卻還沒有一點緊迫感,吃飯時手裡扒拉著飯,眼睛一刻都不離開手機。

朋友急得不行,苦口婆心勸兒子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沒想到,兒子卻對她一頓輸出:

“你怎麼知道我沒把心思用學習上?”

“我放鬆一下咋了,我玩我的,你吃你的。”

聽到朋友略帶哭腔的聲音,我安慰她不要急,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

隨著年齡慢慢增加,每個孩子都會免不了用“頂嘴”,來彰顯自己的思考和獨特。

對父母來說,如果意識不到背後的深層原因,沒有採取適當的方式來應對,就會感覺心力交瘁。

 

來源:視覺中國

 

一挨罵就閉嘴的孩子,

都是被權威絞殺的孩子

曾經看過一項調查,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最厭煩孩子什麼行為?

超過95%的父母都選擇「頂嘴」。

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再大也是孩子,應該聽自己的建議,服從自己的安排,如果自己說什麼都要被孩子懟回來,那是孩子在挑戰自己的權威,自己當然不能輕易對孩子妥協。

我想起我曾經的初二學生。

有一次,孩子作業沒完成,正巧碰到孩子爸爸來接他,我就順便反映了這個狀況。

他爸爸怒氣沖沖問孩子為啥不做作業,孩子剛開口:「我又不是故意……」就被爸爸扇了一巴掌。

“不做作業,還敢頂嘴!我看你就是欠收拾!”

看著孩子臉上的手印,我特別不是滋味。

後來,我了解到孩子生活在一個父母說一、孩子不能說二的「權威型」家庭。

也就理解了他為什麼在學校裡,總是唯唯諾諾,和同學交流都不敢正眼看人,回答老師問題也總是低著頭。

我從他身上看到一個「怕」字:怕說錯話,怕做錯事,怕同學,怕老師……而這一切都是「怕」父母的投射。

 

來源:視覺中國

李玫瑾教授說過:

“心理學上最殘忍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怕你。”

許多孩子因為害怕父母,而習慣性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壓抑自己的感受,往往會變得自卑膽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小時候「怕」父母,長大會「怕」世界,因為他們身後無人,心中無愛。

面對廣袤無邊的世界,他們不是充滿能量去闖蕩,而是蜷縮在一隅,惴惴不安,實在令人心疼。

 

敢於頂嘴的孩子,

都是被尊重過的孩子

教育專家海藍博士說:

“孩子和父母頂嘴,一方面說明他有獨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說明父母比較開明。”

同時,德國兒童心理專家的研究也顯示:

“能夠同父母進行爭辯的兒童,長大後自信,有創造力和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仔細想想,很有道理,有勇氣有想法的孩子才敢頂嘴,遇到事情才不會膽怯。

劉軒的父親是赫赫有名的作家劉墉,然而,他卻從來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聽話的孩子。

每次放假,劉墉把兒子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噹噹:寫作業、清掃樹葉、處理排洪溝垃圾、擦拭假花的葉片…

可劉軒就是不照劉墉的要求去做,劉墉說左,他偏右,還據理力爭。

劉軒說:“我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你說什麼我就做什麼,你要尊重我。”

難得的是,劉墉選擇了尊重兒子的想法,即使劉軒犯錯,他也會給兒子解釋的機會。

後來,「叛逆小子」一路開掛。

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心理學家,作家,在《我是演說家》獲得總冠軍,也活躍於多個不同領域,展現各種才華。

允許孩子頂嘴,給孩子發言權,也是在培養孩子的主觀意識,讓孩子活出更多可能性。

那些在家中經常和父母爭辯的孩子,在面對外界的各種不同看法和壓力時,也會更加游刃有餘。

維吉尼亞大學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了解150個13歲的孩子和爸媽的相處方式,等他們長大後,再對比他們與同事的相處方式。

結果發現,那些在家中經常敢於反駁父母的孩子,在面對同事之間的分歧時,能夠更加從容不迫地應對外在壓力。

頂嘴不是冒犯,不是挑戰權威。

允許孩子頂嘴,是支持孩子的話語權,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長大才會更優秀。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