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借錢的關係,還有必要來往嗎? (真·頭大)
失去朋友的三大方式:借錢給朋友,給朋友打工,和朋友一起創業。
——言論,《讀者》2023年第12期
在《讀者》上看到一句話:
“失去朋友的三大方式——借錢給朋友,給朋友打工,和朋友一起創業。”
讀後莞爾。後兩項沒經驗,第一項感觸很深。
《讀者》封面攝影:柘林
其實無論是藉錢給別人,還是跟別人借錢,最後的結果往往很難讓人“如意”,而“崩潰”便是藉錢結局的常態。
之前在某個社群平台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
「最近家裡想買房子,急需一筆錢,向好朋友開口後被立刻回絕了,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必要再繼續來往?”
是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太多都是因為借錢而走到盡頭的。
這就導致有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迷思:是不是朋友,管對方借一次錢就知道了。
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或許不是每段關係,都適合用談錢來蓋棺定論。
來源:視覺中國
朋友圈裡的人,不全是朋友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朋友有過這種經驗:
平常看起來關係還不錯的親朋好友,在你遇到困難時,都會“談錢色變”,恨不得躲你躲得遠遠的,願意伸手幫你一把的人寥寥無幾。
甚至有些你以前幫助過的人,在你落難的時候,都會變成透明人或換一副面孔。
還記得兩年前的某一天,我突然接到父親的電話,說是父親的老同學打電話借錢,要幫自己的兒子開個小店。
我那時候才剛工作不到半年,沒什麼積蓄,但是礙於情面還是要了帳號給轉過去1萬塊錢。
可是讓我們全家都沒想到的是,一年後,我們家出了點事,急需一筆錢應急,父親的老同學開始是推脫,後來乾脆連電話都不接了。
在這之前,我其實也不認為自己幫了別人,別人就一定要幫我。
但真的遇到這種事,對方那種冷漠的態度,實實是一把刺傷人心的利器。
作家莫言說過一段犀利又現實的話:
“不要過於高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不要以為你對別人好,別人就一定會對你好。”
原先是不明白的,但經歷了這一遭之後,我真的是深有體會。
就像《紅樓夢》裡,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賈芸。
為了買一些昂貴的香料去討好王熙鳳謀得一份差事,窮困潦倒的他只能硬著頭皮、拋下面子去舅舅家借錢。
沒想到舅舅這邊不只不借,還嘲諷挖苦了他一頓;舅媽那邊怕賈芸留在家裡吃飯,更是直接開始哭訴家裡揭不開鍋,讓女兒去鄰居家借。
最終,賈芸只能灰頭土臉趕緊逃走。
年少時讀過一句話:
“窮困時不敢隨便聯絡人,因為一不小心就沒朋友了。”
《增廣賢文》中有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人這一生最怕的,就是高估了關係,低估了人性,過高估計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分量。
認清人性的複雜性和現實的利益關係,不要對人事物抱有太多期待。
來源:視覺中國
真心待你的人,也有自己的難
老徐最近很煩惱,因為朋友開口跟他借錢,老徐自己也是真的有難處。
兒子新買了房子,貸款他得幫忙,老母親住的養老院也到了交錢的日子,一時間真是沒法借錢給朋友,但他不知道怎麼向朋友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