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扶貧式的關係(深刻)
來源:視覺中國
認知扶貧
看過這樣一句話:“認知,是人與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面對同樣的事情,認知層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而費盡心思拓寬他人的思考方式,只會讓自己掉進痛苦的漩渦。
知名商業顧問劉潤認識某公司的一位高階主管。
劉潤與之探討過兩個問題,可是每次聊完,劉潤都會覺得很無奈。
有一次,這位主管跟劉潤傾訴公司的某項產品口碑不好,導致營業額慘淡。
劉潤便建議對方多看看用戶的評價,從中發現產品存在的問題,並改善產品。
這位高層認為那些不利評論都是競爭對手的惡意操作,不能作為獲取用戶想法的管道。
劉潤又勸對方換個角度出發,聽聽員工的想法,看看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都出現過什麼難題。
對方又嫌員工太年輕,根本無法與自己十多年的經驗相比。
劉潤覺得自己無論說什麼,對方都能找到反駁的點。
此後,劉潤不再跟這位主管探討問題,因為他不想在這樣的關係裡消耗自己。
劉潤感慨道:“人和人之間最大的鴻溝,就是認知不對稱。”
和認知不在同一層面的人交流,就像一個站在山頂的人在向一個站在山腳的人吶喊,無論再怎麼努力,一方也不明白另一方在說什麼。
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特別不幸的事情,就是過早地在低層次形成了認知閉環。”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把一個人從困境中拉出來,就是因為他早已形成了這個閉環。
若強行打破他們的認知,只會讓自己陷入對抗的僵局。
認知不同的人,注定是無法同行的。
與其花時間苦苦勸服,不如就此遠離,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提升自己,實現自我升值。
來源:視覺中國
價值扶貧
著名作家馬未都曾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全靠利益在維持平衡。”
一段只有一方在創造價值的關係,注定是不能長久的。
郭家偉是一名退役老兵,從部隊退休後,便和兩個曾一起當兵的小伙子共同創業。
一開始,他們決定開一家酥肉小吃店,也很快就營業了。
但由於店鋪選址和產品定位不符,店鋪生意很差。
調整方向後,三人計畫開燒烤店。
燒烤和小龍蝦是夜市美食的最佳搭檔,三人商定好,郭家偉去學做小龍蝦,剩下兩人去學做燒烤。
可等郭家偉學成歸來,卻發現其他兩人止步不前。
此時,店面已經租下來了,無奈的郭家偉只好自己去學燒烤手藝,這才緊趕慢趕地開了張。
店開張後,郭家偉才開始後悔與人合夥開店。
因為自己不只要擔負起買菜做燒烤的活兒,還需要指點另外兩人做小龍蝦。
但另外兩人卻把郭家偉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工作的積極性也大打折扣。
在空閒時刻,郭家偉也總聽見顧客抱怨另外兩人的服務態度,又不得不跑過去安撫顧客的情緒。
一番折騰下來,郭家偉忙成了陀螺,對此他深感無奈:“都是兄弟,還不能說他倆。”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與同事合作一個項目,確定好了分工,可到頭來卻只有自己在加班加點地完成;
與愛人建立家庭,本來想著有人可以分擔生活的壓力,可到頭來,長年累月的家庭瑣事,只有自己在操心。
在一段關係裡,長期單向輸出價值,久而久之,難免耗盡自己的心力。
成年人的世界,感情基礎可以維持一時,價值互換才能穩定長久。
保持與能力相當的人同行,與智慧同頻的人相伴,才是對彼此最好的滋養。
來源:視覺中國
在心理學上,有個「蹺蹺板定律」。
說的是一段穩定的人際關係,必須保持相互交換的平衡,否則這段關係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失衡。
成年人的社交,扶貧不是目的,對等才能長久。
餘生,願你我都能減少扶貧,與彼此賦能的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