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爆火後,45歲李娟現況曝光:住15萬的房子,不上班,不社交,不內耗,果然年輕!
最近的快樂,都是「娟姨」給的。
《我的阿勒泰》大火後,李娟成了網友口中「掌管鬆弛感的神」。
一個人獨自生活,不工作,低物慾,45歲仍是一張娃娃臉。
果然應了那句話,最好的醫美,就是「無憂無慮」。
正因此,她筆下的阿勒泰,宛如一方世外淨土,浪漫、治癒。
「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夢,她是山野的風,奔跑在涼夏,沉靜在寒冬。”
她筆下的草原生活,脫離了鋼筋水泥,衝破了世俗的慾望。
「世界就在手邊,躺倒就是睡眠,嘴裡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這裡,我不知道還能有什麼遺憾。」
如果你最近不開心的話,就去讀李娟吧。
她能讓你看到,另一個世界的另一種生活。
《我的阿勒泰》大火後,娟姨再度出圈,也讓不少人好奇,什麼樣的人生才能讓她的筆觸如此純淨,又充滿力量?
其實,回望她的成長經歷,她不是天生的作者,卻自帶感知萬物的天賦。
1979年,李娟生於新疆,她在書中調侃自己名字的由來:
「從前有人生了個女兒,她決心要給她取一個最特別的名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名字。
「為此她翻爛了字典,終於由一部電影得到啟發,她激動極了。她為她取名為『娟』。
「是的……就是我……李娟……」
5歲的李娟,不愛與人交談,說話也不不利索。
一個人看書,是她的社交避難所。
上學後,李娟又因為成績不佳,家境窘迫,高中時倉促輟學。
「我媽當時過得比較難,學校要交90塊錢的閱卷費,我媽卻對我說,你給老師說一下,緩一段時間再交,我那時一下就崩潰了……”
這之後,她便隨著家人住進了北疆的深山牧場,跟著媽媽賣雜貨,當裁縫,也在烏魯木齊當過流水線女工和超市的推銷員。
枯燥的日子裡,她一直沒有放棄寫作,她把所有可愛的情緒,都流在筆下:
「抬頭望向窗外的時候,那一汪藍天藍得令人心碎。忍不住放下衣料,把針別在衣襟上,鎖上店門出去了。」
她拿著自己的文章,多次向雜誌投稿,屢戰屢敗。
直到1998年,《人民文學》上發表了她的第一篇作品《九篇雪》。
也因為這篇文章的發表,讓她獲得了一份體面的工作──阿勒泰地委宣傳部辦事員。
每個月600塊的薪水,在外人看來清閒又體面。但李娟卻在工作5年後,再一次選擇回歸牧場,去「流浪」。
她花了3個月,和遊牧民族同吃、同住、同遷徙,並將這段生活寫成了40萬字的《羊道》。
書裡,她和牧人住在冬牧場沙漠深處的地窩子裡,靠著羊糞發熱取暖。
「事實上羊糞實在是個好東西。在寒冷漫長的冬天裡,再也沒有什麼能像動物糞便那樣,神奇地、源源不斷地散發熱量…
「北風呼嘯,凍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臉像被揍過一拳似的疼。但一靠近羊圈厚厚的羊糞牆,寒意立刻止步,和平的暖意圍裹上來。 」
她和牧人卡西一起救援陷入沼澤的馬,也是在那時,她第一次直面生命未知的衝擊。
「他們一開始就知道悲傷徒勞無用,知道嘆息無濟於事,知道『憐憫』更是可笑的事情——『憐憫』是居高臨下的懦弱行為。
“他們可能還知道,對於所有將死的事物不能過分惋惜和悲傷。否則這片大地將無法沉靜、永不安寧。”
單調的牧民生活,因為她的記錄,處處透著可愛。
「彈唱會上漂亮女孩真多,全是從城裡來的。
「老頭兒們也著實修飾了一番,不約而同地戴上了豪華隆重的傳統帽子。一頂一頂蒙著綢緞的面子,翻著狐狸皮的金毛,又高又沉,也不管會不會擋住後面觀眾的視線。
“小孩子們一個個被包裹得花花綠綠,閃閃發光。”
曾有網友這樣評價閱讀李娟散文的感受:
「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李娟是最好的止痛藥,且無任何副作用 。 ”
沒有上過一天大學,沒有系統地訓練,讓她的文字就像地裡長出的麥子與苞谷,有著野生的美麗。
而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又為她的文字蒙上了一層深刻。
當身邊人越來越浮躁時,李娟筆下的世界,被襯得格外真實、可貴。
都說寫書的人,先過好自己的生活。
娟姨看過了城市的喧囂,選擇回到阿勒泰,另闢居所。
托「朋友的朋友的小舅子的朋友的爸爸」的關係,她在紅墩鄉買了一間老宅子。
佔地近5畝(約3335平方公尺),花了15萬元,妥妥的村里大戶。
房子很破,修修補補,但她說,在這兒至少要住10年。
這樣一個被千萬人追捧的知名作家,每天餵雞、餵羊、擠奶。
她很少出門,平常也不社交,生活卻很滿足。
家中對著窗口的一角,放著一把懶人沙發,是娟姨平時一邊織毛衣,一邊嘮嗑的好地方。
閒來無事的時候,李娟會翻出倉庫裡的舊櫃子,自己磨拋光,改掉原來的醜色。
敲打,做成個新櫃子安置在樓梯轉角,用來放書再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