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不孝順的子女,其實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電視劇《三悅有了新生活》中有一個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你們最愛的小兒子去世了,守著他的骨灰,保佑你們長命百歲吧。要是你們也死了,我會把他的骨灰連同你們的一起撒掉,渣都不剩。”
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女兒說出這麼大逆不道的話?原來,女孩有個孿生妹妹,在很小的時候,得了病毒性心肌梗死,很難治愈,還要花不少錢。
有一天,當她和弟弟玩耍時,聽到父親對母親說:「小偉馬上就要上學了,這以後用錢的地方多了去了,你應該多想想咱們兒子,兒子才是咱們將來最後的依靠……老二在哪兒都活不長、長不大,她走了,我們和小偉都能過上舒心的日子。
女孩見識到父母的涼薄和重男輕女,心想幸好自己身體不錯,不然也會被丟棄,從此性情改變,18歲後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去過。
她不只怨恨父母偏心,連弟弟也一起討厭,在她的認知裡,要不是父母偏心弟弟,妹妹也不會被送走。
一次偏心,一生寒心。父母的一個錯誤選擇,不僅斷送了親子之情,也斷絕了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
後來,罹患癌症、命不久矣的弟弟來找她,希望在自己過世後,女孩可以回家多陪父母。
兒時那不堪回首的記憶再次湧上心頭,想起當年父母的所作所為,女孩仍無法原諒。
於是,在弟弟離世後,她便說了最決絕的狠話,用自己的方式給了父母一些活下去的希望,算是報答養育之恩。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沒有看到強行大團圓的劇情。親情有了裂痕,就算是時間也難以使之癒合。
在一個家庭之中,兒女爭論不休,矛盾不斷,親情難以維繫,多半也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父母若無愛,就別指望兄弟姊妹相親相愛了。
被偏愛的孩子未必過得有多好,甚至因為溺愛而變得更糟糕;而被忽視、冷落的孩子一定會憤世嫉俗於心,心中無愛與溫暖,也是可憐。
來源:視覺中國
子女遠離,是父母過度干涉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不懂放手,總是追著子女跑,還窮追不捨,千方百計滲透到子女的生活裡。
那窒息的愛啊,不但沒有留住子女,反而讓他們想要拼命逃離束縛。
電視劇《女心理師》中,賀頓諮商室迎來了一個叫靜靜的女孩。
她已經30歲了,但在媽媽眼裡,她還是個孩子,她的人生還需要媽媽去操控、管理。
從小到大,什麼都要照媽媽的要求來,穿白裙子,綁高馬尾,彈鋼琴,都是媽媽安排。
日常生活中,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做什麼,都不由女兒。
靜靜就像媽媽手中的提線木偶一般,一舉一動,全被操控,要求極為嚴格。
媽媽的強烈控制欲,也讓靜靜開始逐漸叛逆。
她表面上是個乖乖女,背後卻偷偷和朋友喝酒、聚會。
表面上照媽媽的要求練琴,實則愛聽激烈的音樂,反感鋼琴。
終於有一天,情緒爆發的靜靜,聲嘶力竭地控訴道,「我總是錯的,她總是對的,但她會拉住我,她從沒放開過我」「不想彈鋼琴,不想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後來為了紓解壓力和創傷,靜靜暴飲暴食後又催吐,弄得胃出血,最後不得不去做心理諮商。
望女成鳳的媽媽,可憐無助的女孩,各有各的委屈,好像誰都沒有錯,但父母愛的方式不對,那愛也會成為最傷人的利劍。
要知道,孩子非父母的私有物,不要總要求他們聽話,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和想法。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像放風箏,死命地拉著不鬆繩,風箏不僅飛不遠,還可能會斷線。
相反地,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偶爾放飛子女,彼此保持距離,給予空間,才能牽絆一輩子。
來源:視覺中國
有人說,父母的8次退出,可以成就孩子一生的“輝煌”,分別是:3歲退出餐桌,5歲退出臥室,6歲退出浴室,8歲退出私人空間,12歲退出廚房,13歲退出家務,17歲退出選擇,結婚後退出孩子的家庭。
給子女最好的愛,是需放手時且放手,做他們堅強的後盾即可。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愛不能重來,親情是雙向奔赴的,不要總站在道德的製高點去審判自己的兒女是否孝順,父母也應該反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多少愛,付出多少情。
人的感情就像銀行儲存系統,不儲蓄,便不能提取,更不要說還想要一點利息。
做懂愛也懂放手的父母,最後獲得承歡膝下、兒孫孝順的美好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