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緒勞動
曾在網路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自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於人際互動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歷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於不懂裝懂的客戶,要三番五次解釋;
對於脾氣暴躁的上司,要低下頭來認錯賠笑;
對於陰陽怪氣的同事,要委屈自己虛與委蛇…
梁永安教授指出,今天的工作之苦,早已不是身體的苦,而是我們在精神上的疲憊。
很多時候,真正累倒我們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過載的情緒。
1
職場如劇場,
每個成年人都是戴著面具的演員
看過一幅漫畫,很有意思:
幾個上班族,提著公事包,行色匆匆走在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戴著清一色的微笑面具。
這一幕,像極了對現實生活的諷喻。
不論各行各業,入職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要求情緒穩定,波瀾不驚。
就算被氣到崩潰,卻仍然要保持微笑,把社交面具牢牢焊在臉上。
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認同和信賴。
相聲演員潘斌龍,曾在《涼子訪談錄》中談到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在某劇組擔任副導演時,因為名氣不足,全組成員都不拿他當一回事。
但為了能保住這份工作,他把委屈都吞在了肚子裡。
導演對他頤指氣使,讓他端茶倒水,他敢怒不敢言,只能唯唯諾諾接受;
部門小領導讓他挨個去聯絡群演,他雖心有不滿,但仍表現得很樂意,連打了幾十通電話。
跟演員溝通時,他也要在心裡反覆斟酌話術,怕對方反感。那段時間,他常常凌晨三點才睡覺,六點就得起床。
嚴重匱乏的睡眠,加上不斷加劇的內耗,讓他心力交瘁。
潘斌龍坦言,那段時間,自己被折磨得神經衰弱,每天都會煩惱。
白天還能裝得沒事兒人一樣,維持一個成年人的體面,但一到夜裡,就忍不住一根接著一根地抽煙。
這就是職場人的心酸,即使心裡傾盆大雨,表面上也要裝作雲淡風輕
作家劉震雲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經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著委屈。”
每份工作,都有道不盡的心酸和無力。
身體累了,睡一覺就能緩過來。
但心被困住了,再美好的生活都會變得索然無味。
這些情緒上的起伏和壓抑,會讓你受盡苦頭,在日復一日的消耗裡變得了無生氣。
2
過度情緒勞動,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出一個詞叫做“情緒勞動”
他指出,人們在工作中,不僅要付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還會不可避免地消耗自己的情緒。
情緒勞動有兩個向度,一個是內在感受,一個是外在表達。
當內心的感受無法表達時,自己付出的情緒勞動就越多。
網友@小艾 講過自己的一段經驗。
小艾是一家大公司的普通員工,在上海最繁華地區的上班,每天出入豪華的辦公大樓。
很多人都羨慕她,有一份如此體面的工作。
但小艾卻整日愁眉苦臉,因為她根本無法應付公司裡的人情世故。
她個性敏感內向,只知道悶頭工作,一遇到人際衝突,就會下意識地緊張和逃避。
不論是組長搶了她的功勞,還是同事說了她的壞話,她都會假裝不知道,然後一個人躲起來流淚。
為了顯得自己合群,她還強迫自己參加團體活動,一邊聽著無關緊要的事情,一邊擠出微笑來回應。
在別人眼裡,小艾是好脾氣的軟柿子。
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應付別人的每一次對話、每一個表情都讓她感到憋悶不已。
那些藏在心底的嘶吼和反抗,最後都被理智壓下了而已。
漸漸地,小艾心裡的負能量越積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