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模式最好的方式(深度)
這幾年有個詞一直很夯——格局。
但是對於什麼是格局,我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前幾天看王志綱老師給格局下了個定義:
所謂格局,就是小道理服從大道理。
世事紛繁複雜,格局大的人,可以在一堆道理中,找到最大的那個,讓小道理服從它。
放在個人身上,就是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在企業層面,就是要找到核心競爭力;
在區域層面,就是在一盤棋上找到棋眼。
而格局小的人,要嘛是慾望多,要嘛是腦亂。
慾望多,捨不得小道理服從大道理;腦子亂,分不清大小王。
如果能克服這兩點,就能打開一個人的格局。
01
克制慾望,捨得放棄。
歷史上,劉邦早年的評價是:「貪於財貨,好美姬」。
剛進鹹陽的時候,他第一件事就是搬進了秦王的宮殿。
蒐集珍寶美女,開始享受勝利果實。
手下諸多將領,也開始有樣學樣。
只有樊嘩和張良來勸他。
當時劉邦很不滿意,自己打了這麼久的仗,好不容易進了鹹陽,就不能享受享受嗎。
樊嘩沒有勸動劉邦,被罵了回去。
張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一方面告誡他:秦朝就是因為這些東西亡的,我們再這樣,也離滅亡不遠了。
另一方面:項羽虎視眈眈,馬上就來了,惹惱了項羽,咱們就玩完了。
好說歹說,終於讓劉邦放棄了當下的慾望享受,還軍霸上,封存府庫。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也是劉邦化龍最重要的一步。
自古以來,久貧乍富,能守住慾望,最終登頂帝位的人,很罕見。
幾千年來,也只有朱元璋和劉邦兩個人。
赤眉、闖王、太平天國洪秀全,這些人都是因為耽溺慾望而墜入深淵,最終萬劫不復。
每個人都知道自律,但是能真正克制慾望的人卻少之又少。
古人說:淡泊明志。
慾望弱一些,才能明晰自己的目標,慾望小一點,才不會被遮蔽方向。
清末大臣翁同頤主政的時候,向某國借款。
因為藉款會支付大量的利息,所以有人送他去一份回扣,希望從自己銀行出借。
翁同齲嚴詞拒絕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光緒。
光緒大怒,下令徹查,看看到底是誰分了回扣。
第二天,翁同頤上朝,光緒說:“昨天的事不必追究了。”
說完,仰天長嘆。
原來慈禧也分了回扣。
慈禧要做壽,要修園子,到處都需要錢。
她當然知道國事為重,但卻無法克制自己的慾望。
在大清的生死存亡之際,大清的最高統治者不但不努力拯救國家,反而見錢眼開,用盡一切方法滿足自己的私慾,敗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錢穆說: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
層次高的人考慮的是大的方向和策略,層次低的人滿腦子都是利益和慾望。
慾望就像是眼前的樹葉,挪開了,人的視野才能開闊,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前進的道路。
挪不開,就只能走哪算哪,指不定啥時候掉坑裡。
把慾望先放在一邊,讓慾望服從理智,一個人才能看清前路,才能行穩致遠。
02
學會升維,理清脈絡。
提起曾國藩,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笨」。
但在歷史上,曾國藩可一點都不笨。
太平天國持續了十四年,最強盛的時候,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為了平叛,普通士兵犧牲超過百萬人,總督級別的封疆大吏犧牲了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