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模式最好的方式(深度)
曾國藩能攻破金陵,確實是不世之功。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腦子清楚,敏銳抓住了「安慶」這個棋眼。
當時的鹹豐皇帝喜歡“微操”,但是他思維混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總被太平軍牽著鼻子走。
太平軍攻陷蘇州常州,他執意讓曾國藩去收復。
理由是這些都是財稅要地,不能丟。
但曾國藩卻知道,這些地方無關痛癢,與其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如集中力量打蛇七寸。
財稅是小道理,棋眼才是大道理。
金陵城高,不能強攻,只能圍困。
奈何它的上游有個安慶,可以源源不斷運糧、運兵,圍上個兩三年,根本無傷大雅。
所以拿不下安慶,基本上就破不了金陵。
在安慶會戰的時候,曾國藩重兵包圍安慶,太平天國馬上就慌了。
太平天國的陳玉成一邊派人救援安慶,一邊帶兵突襲湖北分擔安慶壓力。
曾國藩的死黨胡林翼是湖北巡撫,他當然不能坐視,力勸曾國藩抽調兵馬回援。
曾國藩卻沒有給老友面子,頂住壓力,就是不撤。
從全國考慮,湖北是小道理,安慶才是大道理。
安慶是棋眼,棋眼拿下了,這一盤棋就活了。
如他所料,圍城一年多後,安慶糧絕城破。
湘軍拿下安慶之後,節節勝利,很快攻破金陵。
太平天國總理洪仁玕也感嘆,丟了安慶之後,基本上失去了翻盤的機會。
曾國藩說:成大事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意思是說:做大事,最重要的是你的認知和見解。
如果認知淺薄混亂,分不清主次輕重,注定很難有好的結果。
認知越高,格局越大,才能更好地做好策略,做好規劃。
戰國初期,魏國是天下第一強國,魏武卒更是當時的戰力天花板。
但是最後完成一統的,卻是秦國。
歸結原因,是因為魏國的戰略錯了。
當年吳起給魏國的戰略是西進。
佔據相對不太富饒的關中地區作為大本營,慢慢發展,累積實力。
憑藉天險,魏國可以有一個穩固的大後方,幾乎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魏王眼皮子淺,一心要爭奪富饒的河內平原,選擇了東進。
河內平原太過繁華,又無險可守,誰都想分一杯羹。
所以東進的魏國在空間上陷入了多國混戰中,隨著時間推移,自身實力不斷削弱,最終一蹶不振。
反而是西面的秦國,拿下函谷關之後,閉門發展,積實力,很快異軍突起,進而東出滅掉六國。
如果當時魏國繼續沿用吳起的戰略,天下大概率是魏國的。
吳起看的是未來,魏王看的是當下,只是盯著眼前的人,注定是走不遠的。
曾國藩說:欲做大事,先明大局。
自古以來,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大局觀之人。
他們往往可以站在更高的維度,通盤考慮,統籌全局,而不是只盯著眼前的得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擁有更高的視角,才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看清事情真相,
所以格局越大的人,越懂得升維。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擴展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一個人才能理清事情的脈絡,在複雜的世界中,看到未來的路。
▽
很多人可能說,這些都是帝王將相的故事,離我們太遠。
他們的格局,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學的。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打開自己的格局,對我們工作、學習,處世都有很大的好處。
王志綱老師說他很喜歡袁枚的一首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苔蘚長在背陰的地方,太陽照不到,但它卻依舊會開花。
儘管苔花看起來很小,小得像米粒一樣,但是它照樣跟牡丹一起爭艷。
即便是我們這些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格局。
柴米油鹽,工作處世,都是格局的修練場。
打開自己的格局,人生才不會困於眼前的得失。
打開自己的格局,我們才不會走偏人生的路。
打開自己的格局,人生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更大的天地。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