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家庭的悲哀:小事說不停,大事拎不清
部落客@盧安笛 是高三班主任。
高考出分後,她考慮到一些學生因為家庭原因,可能對填報志願一事會比較茫然無措,便挨個去拜訪了一下。
去了幾家後,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比如說有一個考了575分的女生,她爸爸一會指責她洗碗洗得不利索,一會罵她拖地拖不乾淨。
但聊起大學的事,她老爸嘟囔道,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還有一位男生。
只是因為暑假想和同學去一趟華山當作畢業旅行,被他父母嘮叨個不停,說他是敗家子,說不就一座山,咱家背後的那一座山還看不夠啊。
可談起孩子大學的城市選擇、專業選擇、未來發展。
他們只問了一句學費一樣嗎,就漠不關心了。
老師最後無可奈何地嘆道:在雞毛蒜皮的事上消耗著,在事關人生轉折的大問題卻拎不清,這樣的家庭又如何走上坡路呢。
你發現沒,生活中這樣的家庭其實不少見。
他們對於伴侶、孩子的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上斤斤計較,但是對於家庭的規劃、孩子的擇業和婚姻卻缺少遠見。
說穿了,小事說不停,大事拎不清,這是一個家庭不幸的根源。
01
小事說不停
《珍妮女孩》的作者德賽萊所說:容忍和體貼,沒有這兩件東西,家庭還成什麼家庭呢?
可惜的是,這兩樣往往是許多家庭所欠缺的。
心理師竹溪接待過一對來諮詢的夫妻。
在落座後不到十分鐘時間裡,夫妻因為小事吵架了20多次。
從誰多做了家務,誰接了幾次孩子,到你給你爸媽買的東西比買給我爸媽的貴…
兩人越說越氣,誰也不肯讓步。
即便竹溪屢屢喊停,夫妻倆仍自顧自地發洩著情緒。
無奈之下,她只能中斷他們的諮商。
一點小問題就爭吵不休,幾句話就針鋒相對,這既壞了自己的心情,也是折磨對方。
這樣的家庭會陷入惡性循環中,越愛計較,日子就越過得不順心。
作家卡爾‧惠特克在《熱鍋上的家庭》這一本書中寫了一個故事。
主角卡洛琳總為一些小事,對家人大吼大叫。
女兒弄亂了房間、兒子將課本忘在學校、丈夫回家太晚,都會被她劈頭蓋臉地痛罵一頓。
有一次,她在家準備晚餐時,大聲招呼家人來幫忙。
丈夫和兒子忙著玩遊戲,只有女兒過來擺好了一家人的餐具。
但她不但不誇女兒,反而生氣地嚷道:“你就做這麼點兒小事?”
女兒覺得委屈,跟她頂了幾句嘴,她便不依不饒地責罵女兒不尊重自己。
丈夫聽不見,幫女兒辯解,她又將矛頭轉向丈夫:“都怪你太慣著她!”
不過是一件瑣事,他們卻大動幹戈,互相責罵。
最後,女兒憤怒地選擇了離家出走,丈夫和兒子也不願再搭理她。
一味挑刺,是家庭關係的毒藥。
真正幸福的家庭,不是沒有磕磕碰碰,而是有不較勁的智慧。
丈夫碗筷堆積沒及時洗,你與其劈頭蓋臉地一頓罵,不如溫柔地提醒一句。
伴侶多買了兩件衣服,你與其罵罵咧咧地指責亂花錢,不如好言商量。
事事都不順眼,處處都得擠兌下,整個家就會處於負能量磁場裡。
彼此之間的理解與讓步,才能牢牢地把兩顆心連結在一起。
無關痛癢的小事,學會“裝聾”,不傷大雅的細節,懂得“作啞”。
這樣的家庭怎麼會不幸福呢?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