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保持慈悲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保持慈悲
value101 2024-09-03 檢舉

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曾做過《社會關係如何影響死亡率》的課題研究。

他們連續10年追蹤調查7000人發現:

樂於助人且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明顯優於常懷惡意、心胸狹隘的人。

並且,後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

俗話說: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可見,養生的關鍵並不在於外在的保養,而在於心靈的滋養。

對他人多體諒,少苛責,一念放下,天地皆寬,身心皆安。

 

01

常言:百病由心起。

人活於世,只要與人相處,就免不了矛盾衝突。

但很多時候,折磨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心態。

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動輒心存不滿,怨懟他人,才造成了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巨大消耗。

小說《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利夫的經歷算是典型。

希斯克利夫被呼嘯山莊老主人肖恩收養後,愛上了肖恩的女兒凱瑟琳,卻受到她哥哥辛德雷的百般阻撓。

受挫之下,希斯克利夫外出創業,並在三年後致富歸來。

 

再回故土凱瑟琳已嫁作他人,他心生憤懣,恃機開始了一系列報復之舉。

在他處心積慮的規劃下,復仇計畫進行得很順利。

但希斯克利夫卻開心不起來,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扭曲,對身邊人也越發刻薄。

到後來,連僕人們都不堪忍受莊園裡陰鬱的氛圍,接連逃離。

而他自己,空有一身財富根本無福消受,每天都活在無盡的不甘與痛苦中。

最後,他被內心淤積的負能量折磨得形容枯槁,疾病纏身,不治身亡。

古語有言: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

做人氣量太窄,不看人好只記人過,看似矛頭指向的是別人,實則消耗的是自己。

那些憋在心裡的氣,遲早會變成身體體積下的病。

名醫郝萬山記錄過一則他所經歷的真實醫案。

 

多年前,一個14歲的女中學生在父親的陪同下,找到他看診。

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學習優秀的她未能入選學校第一批入團的名單。

女孩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氣得每天吃不下,睡不著。

父母想盡辦法寬慰她,但她卻越想越不甘,一段時間後出現了胸骨後堵悶的症狀。

後來女孩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在大醫院做了開胸食道手術,才把病治好。

巧合的是,三十年後,郝萬山醫生又見到了她。

此時的她,已年逾四十,卻依然性情偏激,因為時常與家人爭吵而導致舊病復發。

備受疾病折磨的她,求助郝醫師該如何斷除病根。

郝醫生只能搖頭嘆息:“這個問題不應當問我,而應當問你自己。”

 

人有三大折損:怨、懟、恨。

做人最怕的就是心存怨氣,把負面情緒壓在心裡,這就如同給自己的身體埋下定時炸彈。

等到它堆積到極限之日,也就是身心崩潰、病痛爆發之時。

 

02

很多人之所以習慣苛責他人,揪著錯誤不放,無非是出於一種得理不饒人的心理。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怎麼算都是筆虧本帳。

因為無論跟誰過不去,最後都是跟自己過不去,耗神又傷身。

懂得寬以待人,謙和戒怒,才是聰明人滋養身心最好的良藥。

作家莫言曾在演講中,憶及童年時的一段經歷。

 

有一次他陪母親跟著鄰裡去撿別人地裡剩下的麥穗,結果卻碰到這家主人。

當時撿麥穗的人很多,對方見孤兒寡母好欺負,伸手就打了母親幾個耳光。

看著對方兇惡的嘴臉,莫言暗下決心,有朝一日定要為母親討回公道。

多年後,莫言終於在市集上又遇到打母親的那個人,對方已白髮蒼蒼。

莫言衝上去就想教訓他一頓,不料卻被母親一把拉住:“兒子,當年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不是同一個人,放他走吧。”

母親的眼神仁慈堅定,讓莫言備受感動。

莫言的母親一生缺衣少食,卻能健康活到古稀之年,正是得益於這份仁和寬厚的待人智慧。

正如《春秋繁露》中所寫: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