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開始長期不發朋友圈,要恭喜了
即使花海中有石板路,依舊有人為了出片踩踏進花叢裡,或是把身體徹底埋進花海裡,罔顧花的死活。
有朋友,每次出門遊玩,必須連發好幾天朋友圈。
他一直追求出片,營造「旅遊達人」的人設,但卻苦了同行的朋友。
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隨行的朋友都得幫忙拍很多照片,有時甚至還耽誤了行程。
拍完後,朋友還要在路上花時間P圖,編輯髮圈文案,回覆別人的評論等。
當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地談論沿途中的美食美景,他則低頭經營手機裡的虛擬繁華。
聖艾克蘇佩里在《小王子》裡寫道:
“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質的東西用肉眼是看不見的。”
艾里克森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同一性混亂」 。
意思是當人們對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往往會導致自我評價偏低,無法承擔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
精裝的朋友圈,毛坯的人生,對比太過強烈,往往容易讓人陷入自我認知的混亂,影響現實的生活狀態。
然而,生活之美,在平凡的日常中,在真實的體驗中,而不是在朋友圈裡。
陽光燦爛的日子,讓我們遠離虛擬的浮華,安靜且用心地去感受人間的美好。
精神世界豐富,心態平和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黃亦玫嫁給了方協文,婚後卻處處受到丈夫打壓。
方協文希望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不要有別的想法,甚至還背著黃亦玫把她的工作辭了。
然而,黃亦玫始終堅持要實現自我的價值。
在照顧女兒、與方協文「打拉鋸戰」的三年裡,她依舊不忘學習。
她把別人發朋友圈、出去遊玩的時間,專注於自我成長。
並把本科的繪畫基礎與研究生階段的心理學知識深度融合,最後成功考取了教師資格證和心理諮商師證。
等女兒稍大些,她就去了心儀的國際學校面試。
儘管遠離職場三年,黃亦玫仍透過學習與社會接軌。
憑藉著這些年的積累,她提出了成熟的想法和方案,針對十八歲以下的孩子,推出類似西方的藝術療癒課程,震驚了面試官。
心理學家馬庫斯和紐瑞爾斯,曾提出「可能的自我」 這個概念。
和“現在的自我”不同,“可能的自我”不僅包括“我們想要變成的理想自我”,還包括“我們能夠變成的自我”和“我們害怕變成的自我”。
很多人借朋友圈,打造了一個完美但純屬自欺欺人的「可能的自我」。
但精神世界富足的人,無需透過發朋友圈曬秀炫,更無需透過他人點讚獲取認可。
李銀河曾說:
「忙碌是一種藝術,它讓我們在時間的流動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體驗到更豐富的生活。”
真正富足的人生,不是在朋友圈裡向別人證明自己。
而是在無人問津的歲月裡默默努力,最後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寫在最後
在一次訪談中,知名主持人蔡康永被問到:
“你覺得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蔡康永回答:
「看一下我們的朋友圈就知道,我們為了要營造給別人看的櫥窗,壓抑了多少自己…」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變得不愛發朋友圈。
也許是因為,我們正在逃離虛假的展示,渴望遠離喧囂。
往後的日子,願我們不要為虛榮所累,擁抱真實,自在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