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在一起,最舒服的關係:1個字
心理學中,有一個「得失理論」 。
它指出,相較於獲得某樣東西,失去同樣東西的反應會更為強烈。
在感情的世界中,這種心理尤其明顯。
人們會因為過度在意,而變得敏感焦慮;會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斷患得患失。
然而,過度的焦慮,卻會成為關係中的絆腳石 。
就像一個怕狗的人,因為遠處隱約的狗吠聲,而讓自己裹足不前。
於是在現實之外,築起了莫須有的高牆,阻擋了通往真實與幸福的道路。
朋友曾問男友:
“十年後你會在哪裡,咱倆還會在一起嗎?”
對方想了想,認真地說:
“如果我還活著的話,十年後你在哪裡,我就在哪裡。”
而現在,他們已經在一起十多年,感情穩定,生活和諧。
《玫瑰的故事》中,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意外打亂了黃亦玫精心籌備的登山計畫。
這讓她感到無比崩潰,因為她不想讓傅家明留有遺憾。
為了開解黃亦玫,傅家明對她說:
「你知道什麼是無常嗎?這場雨就是無常。
無論你做了多足的功課,做了多好的準備,我們還是上不了山頂。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按照你的意願走的,改變不了就只能接受。 」
無常,是萬事萬物的本質。
曾經再親密無間的人,最後都可能漸行漸遠。
曾經再愛你的人,最後都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離開。
然而,提前焦慮或拒絕現實,便是在問題之上製造問題,煩惱之外增加煩惱。
看到一個提問:
「短暫的陪伴,到底是禮物,還是懲罰?”
底下的一個回复,讓人印象深刻:
「你不貪心,便是禮物;你若還期待,便是懲罰。」
電影《我愛你! 》中,老人李慧如因為害怕生命短暫,害怕失去對方,於是拒絕了常為戒,獨自搬回老家生活。
沒想到,常為戒卻因為受不住相思之苦,驅車趕到李慧如老家,熱烈表白。
因為他想通了,與其每天眼神空洞、如行屍走肉,不如努力抓住身邊的幸福。
與其在寂寞與遺憾中枉度餘生,不如歡歡喜喜說出一句「我愛你」。
我們總是期盼感情能有結果,彼此能有未來。
然而,什麼是結果?
是確定戀愛關係?還是走到結婚?
是相伴一程,還是生死相依?
又或是,生死也不要分離?
其實,所謂的沒有結果,不過是跟自己預想的不同。
說到底,不過是沒有如自己所願,僅此而已。
很多事,往往難以如意。
然而,正因為有離別,相遇才更有意義。
正因為有失去,擁有才值得珍惜。
當我們強求一個結果,反而是在創造痛苦。
放下對結果的執念,才能擁抱生命的無限可能。
在《人民日報》看到一句話:
“如果你抑鬱,說明你活在過去;如果你焦慮,說明你活在未來;如果你平靜,才說明你活在當下。”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沒有人會陪你一輩子,也沒有什麼能保證永恆。
能並肩走一段時光,已然是一種幸運。
兩個人最舒服的關係,莫過於這個字:惜。
人生,有太多遺憾。
不必太糾結於過去,也不必太憂慮未來。
不妨心存感激,珍惜當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