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做人群中最安靜的人
人到中年,瑣事纏身,房貸、車貸、養小孩、贍養老人等。
讓我們在生活和工作間兩頭奔波,常常讓人累得喘不過氣。
倘若能安靜下來,把圈子變小,把生活變簡,用“向內走”代替“往外求”,日子就能過得從容有序。
安靜,是中年人身上最好的氣質。
正如亦舒在《直至海枯石爛》中寫道: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穫,切忌喧嘩。」
安靜的人,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一次奢侈品的新品發表會上,一位王太太步入會場。
當她發現居然沒有自己的座位,頓時怒火攻心:
“什麼意思?今年沒有打算請我是嗎?”
副店長見狀,立刻把鍋子甩給王漫妮。
而王漫妮沒有急於解釋,也沒有反駁王太太,而是心平氣和地將對方引到角落的一個空位。
當模特兒展示新品時,王漫妮熱情地站在王太太身後,讓王太太感到被重視,怒氣也全消了。
期間,還有客人撞破了玻璃,痛得蹲在地上起不來。
客人氣得想要把門市告到關門,慌亂的副店長一邊道歉,一邊甩鍋,強調是總部統一規定的玻璃,責任與門市無關。
冷靜睿智的王漫妮,則第一時間去取冰塊讓客人冷敷,隨後願意放棄自己的業績,將客人送往醫院。
副店長還在埋怨王漫妮小題大作,想讓此事在店內解決,但王漫妮則堅持拿出誠意,主動請纓將客人送往醫院。
一來可以及時驗傷,防止客人謳詐;二來可以讓客人感到被重視,對品牌更加認可。
王漫妮冷靜處理問題的大局觀,讓銷售總監讚不絕口,她也因此擁有了前往總部工作的機會。
而心浮氣躁、一直在張口辯解的副店長,則完全暴露了她的無知無能。
神經學家安德魯紐博格與尤金達基里經過研究發現:
當人們處於安靜的沉思時,負責攻擊、逃逸或強迫行為的大腦區域投入的能量比較少。
換句話說,就是靜而生慧 。
《大學》中有云:“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安靜的人,忙而不茫,無論遇到怎樣的意外和苦難,都能不驚不乍,深思熟慮,走好眼前的路。
安靜的人,是自帶力量的智者
TED演講者皮克‧耶爾,曾在頂尖新聞雜誌《時代雜誌》工作。
他常常忙得像陀螺一樣團團轉,和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
雖然這份工作為他帶來了優渥的報酬,但同時也讓他不勝其擾,常常產生一種對生活的無力感。
內心空虛的他,決定辭掉工作,搬到異國的一條寂靜巷子裡。
安靜的環境,讓他迅速恢復了能量,也讓他發現了世界萬物可愛的一面,找到了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遠離外界的喧囂,遠離世俗的浮華,他有時間眺望大海,飽覽一望無際的草地和綿延到遠方的群山;
他花時間觀察一隻狐狸跳過籬笆、一隻鹿在窗外吃著嫩草…
皮克·耶爾說:
「安靜的療癒作用勝過任何文字。就在那一刻,我發現,只要我停留在一個地方,不受干擾,整個世界都會被照亮,感受到忘我般的快樂。”
當然,皮克耶爾不是鼓動大家遠離紅塵,選擇避世。
而是讓自己從煩擾和雜事中脫離出來,尋找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
每天抽出一段時間作為“安靜區間”,遠離外界刺激帶來的感官享受,真正體會安靜帶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