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喜歡才是真愛?

生理性喜歡才是真愛?
value101 2024-09-09 檢舉

那麼,生理性喜歡究竟是如何被觸發的呢?它能透過培養產生嗎?

有一種說法認為,生理性喜歡,是基因的選擇。

Domingue等人(2014)的研究支持了這個觀點。

他們發現與我們走入婚姻的伴侶,在基因層面上往往比隨機配對的兩個人更為相似。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免疫系統的差異,就是兩人互相吸引的原因。

Kromer(2016)的研究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他透過分析254對夫婦的DNA,發現免疫系統有顯著差異的夫婦,在性滿意度和關係滿意度上都更高,甚至更有生育的意願。

無論是基因層面的相似,或是免疫系統的差異,這些說法似乎為我們揭開了「一見鍾情」背後深層的科學原理。

似乎一切姻緣,早已冥冥中註定。

 

然而,生理基礎上的匹配,並不是唯一的解釋。

因為還有研究發現:

即使一開始我們對某人並沒有強烈的生理性吸引,但隨著相處的深入,當被對方的三觀、人品等內在特質所打動時,身體上的吸引力也會隨之增強(Karandashev & Fata , 2014)。

這告訴我們,即使是生理性喜歡,也並非一成不變,它可以在時間的磨礪下,由心而生,由情而深。

 

親密關係中的天然優勢

心理學家史騰伯格,將愛情描繪為激情、親密與承諾的三重奏。

激情,讓我們心跳加速,想一直和對方待在一起,熱情又衝動;

親密,就像你和朋友之間那種互相喜歡、互相照顧的感覺,溫暖又貼心;

至於承諾,就是你決定要和這個人一直走下去,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放棄的那種決心,冷靜而又堅定。

顯然,如果只有生理性喜歡,而沒有親密和承諾,便不能稱之為愛,關係也往往短暫而淺層。

 

一位朋友說,她遇過一個讓她有生理性喜歡的伴侶,分分合合好幾次,最後還是只能忍痛放手。

因為其它方面完全無法匹配,實在是三觀不合。

說到底,光有生理性喜歡,是遠遠不夠的。

沒來由的怦然心動,多半是爛桃花。

不管怎麼說,我們無需過分神化“生理性喜歡”,將其視為真愛的唯一標準。

因為一段健康、長久的感情關係,必然還要考慮更多因素,例如生活方式、情感共鳴、價值觀契合,等等。

同時,我們也沒必要矮化這種體驗,認為它只是本能和慾望的顯現。

它有其獨特的價值,但並非萬能。

 

其實,對於正常的親密關係,以生理性喜歡作為起點,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優勢。

因為那種磁鐵板的吸引力,早已烙印在彼此心間。

因為心動過一次的人,還會心動千萬次。

即便在相處過程中發生爭吵和分歧,但碰面之後依然會很容易達成和解,重歸於好。

生理性喜歡帶來的強烈吸引力,總是讓人輕易地、讓步與妥協。

這種心動與喜歡,無形中為兩人創造出了更大的「磨合空間」。

他們會更願意為對方付出,更願意去理解對方,努力讓關係變得更穩定、更長久。

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更多的包容與溝通,學會了與對方一起改正錯誤、共同進步。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

“我一直相信愛情可以在對方身上喚起有生命力的東西,而雙方都會因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真正的愛情,不只是生理上的吸引,更是心靈上的契合與共鳴。

當兩個人透過愛情喚醒了彼此內心的生命力,他們不僅會感受到自身的成長與變化,更會體驗到一種深刻的喜悅與滿足。

這種快樂,源自於對自我和他人的更深層的理解和接納,是愛情饋贈的無價之寶。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