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子女養成仇人,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尊重孩子,是愛的前提。
真正的愛,不是束縛,不是控制,而是理解與接納,是讓孩子在愛與自由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父母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這樣一段話:
「父母的情緒好能讓孩子感到愉快、自信,是促使孩子進步的助力;
父母的情緒不好,會讓孩子感到鬱悶、自卑,是促使孩子消沉、學業止步不前的導火線。 」
文學家胡適,雖然早年喪父,但在情緒穩定母親的保駕護航下,逐漸成長為一個溫文爾雅、有長者風度的思想家。
當胡適和他大哥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母親都會細心記下。
等到周圍人都散去的時候,才耐心地教導孩子認錯。
母親的大嫂和二嫂脾氣暴躁,常板著臉、撅起嘴,打罵小孩子出氣,甚至嘴裡不依不饒、指桑罵槐,嚇得孩子們哭聲連連。
在這樣的環境下,胡適的母親仍保持著柔軟,營造積極、溫暖、舒適的家庭氛圍。
胡適後來誇讚: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父母的情緒,塑造孩子的性格。
就像英國媒體人沙曼‧薩瑟蘭曾說的:
“孩子需要的是不斷的愛和扶持,而不是過度的擔憂。”
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創造鬆弛感的家庭氛圍,養育高幸福感的孩子。
反省上一代,治癒下一代
誰都無法選擇自己的親人,但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或許可以反省父母錯誤的教育模式,避免重蹈覆轍。
有一次,朋友的女兒在端一鍋排骨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整鍋都甩出去了,女兒內疚地哭了起來。
朋友以為女兒燙到了才哭,得知女兒是因為害怕,她笑著安慰:
“來,和媽媽一起收拾一下,今天家裡的狗走了大運啊,能吃頓好的了。”
女兒破涕為笑,而朋友鼻子一酸,聯想到自己幼年因為打碎一個碗,被媽媽追著打、被爸爸辱罵了整整一年的經歷。
如今她才後知後覺:
那不是天大的事,也就一個碗而已。
幸好,她沒有長成自己討厭的模樣,而是在安慰孩子的時候,治癒了當初那個深陷混亂、恐慌不已的自己。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小女孩毀壞了小提琴,傷心欲絕。
媽媽的做法是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爸爸則是尋找修理小提琴的方法。
而女孩的弟弟也被感染,表示可以贊助二十元,買新的小提琴。
很多人看完才明白:
原來,教育也可以溫柔有力量。
有話好好說,有事一起扛。
給孩子足夠的包容與理解,他們才能不緊繃、不內耗,才能不用那麼小心翼翼、畏手畏腳,才能生出信心去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
一個家庭最大的騙局,莫過於有些父母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行控制之實,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忽略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和真實感受。
他們以家長的權威自居,高高在上,暴力溝通,卻從未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
這樣的教育方式,最終留給孩子的,往往是巨大的心理創傷。
當然,雖然我們常說原生家庭影響重大,但它絕對不該成為逃避自我成長的藉口。
無論原生家庭為何,那些童年不被愛的人,依然有機會重新養育自己。
我們無需為父母的錯誤買單,而是可以勇敢選擇,以溫暖的方式愛自己和下一代。
讓過往的傷痛成為成長的墊腳石,讓心靈的創傷得以撫平。
願我們都能擁抱自己,療癒過往,用愛鑄就更加美好的未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