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十遍《達摩流浪者》才頓悟: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對雷而言,這稱得上是一次對命運的突圍。
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歷經了怎樣的艱辛。
就像生活中,不甘心擺爛的我們,也試圖尋找出路,也不可避免地歷經磋磨。
想換份更好的工作,就別怕重新掌握技能,別介意從頭再來;
想過理想的生活,也要做好應對挑戰,克服阻礙的心理準備。
躺平有躺平的焦慮,擺爛也不是解開生活難題的答案。
所以,即便路再不好走,我們仍要面對人生,讓自己在歷練中成長。
作者凱魯亞克曾問朋友:“誰是救世主,為什麼活著?”
金斯堡說:“活下去就行了!”
就像楊綿先生說的:
撐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撐不來的,時間也會教你怎麼跟它們握手言和。
只有當你苦過、難過、經歷過,才能變得越強大,不為生活所敗。
紅塵即道場,真正的修行就在人世間
當流浪到舊金山時,雷順道拜訪了兩位朋友──科迪和蘿西夫婦。
科迪還是老樣子,按部就班地生活,但妻子羅茜卻變化很大,簡直瘋了一樣。
她對真實的生活產生了極為恐怖的錯覺,每天都大難臨頭般地緊張慌亂。
她試圖逃離地球,但無論到哪,內心都不得安寧。
最終,難以忍受的她,選擇了自殺。
這件事,對雷觸動很大。
他開始思考,人到底要如何修行,才能擺脫痛苦。
羅茜死後不久的某天,雷在公園裡偶遇一位黑人傳教士。
她不厭其煩地為路過的每一個人佈道,被拒絕被辱罵也在所不惜。
她能唱出很長很有韻律的傳教詞,卻也能粗魯地席地而坐,吃吃喝喝。
看著這位女傳教士,雷忽然頓悟了,佈道不必站在教堂裡,修行也不必四處流浪。
從那天起,他不再嚮往虛無縹緲的遠方,而是踏上了回鄉的旅程。
他知道,在北卡羅萊納的山村里,家人們一直在等他。
幾個月後,雷終於結束了流浪,在故鄉安頓了。
母親為他收拾乾淨的臥室,弟弟們興致勃勃地聽他說話,鄰居們送來了接風的飯菜。
而等眾人散去,雷就一個人去附近的叢林裡散步,累了就坐下來靠著松柏靜心思索。
那一幕,像極了佛陀菩提樹下的悟道。
他想明白了很多事:
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
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終點;
當下的每一刻都是修練自我的契機;
普通人的普通日常就是修行…
頓悟後的雷,早已忘卻了「垮掉一代」的身份,他自然而然地投入生活。
故事最後,他前往華盛頓州,找了份工作──在喀斯喀特山上當瞭望員。
兜兜轉轉一圈,他出離了生活去流浪,卻最終在回到生活後,抵達了內心的彼岸。
雷的故事,讓我想起了王陽明的一句話:
人間道場,淤泥生蓮,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我也。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裡,就在每個人的生命中。
去做具體事,去愛具體的人,去感受具體的每個瞬間。
不恐不謙,不急不躁,在一茶一飯中,在四季流年間,體悟生命的真諦。
在豐沛的感知中,你將收穫充實美好的人生。
寫在最後
小說裡,凱魯亞克還講了一個《十牛圖》的故事。
一個人在徒步的過程中,找到了一頭牛。
為了讓牛聽話,他開始用各種方法馴服牛隻。
等牛言聽計從後,這人又把牛放走了。
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其實寓意深遠。
找到、馴化、放走,是一種人生的隱喻。
在與生活交鋒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尋找一種自洽。
過程艱辛又坎坷,不免遭逢挫折與挑戰。
後來,我們馴化了一切。
卻發現,最好的和解方式,是順著生活的河流自由流動。
不擺爛,也不用力,不放棄,也不強求。
小說裡,達摩流浪者找到他的歸宿。
現實中,也願我們抵達最想去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