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沒有好下場?那是你做錯了這件事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這似乎成了許多好人逃不掉的命運輪迴。
在毛姆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就有個一味善良的人,總被自己幫助過的人倒打一耙,他就是不入流的畫家——德克·斯特洛夫。
當他被狂妄自大的查爾斯嘲笑的時候,他不僅不生氣,還把生病的查爾斯帶回家,讓自己妻子負責照顧;
當妻子背叛自己並出軌查爾斯的時候,他不僅不憤怒,還把自己的房子讓給妻子和情敵居住,並慚愧地說:“我不能指望她像我愛她一樣愛我……我不能怪她。”
當妻子被查爾斯拋棄時候,他每天馬不停蹄地去看望她,又在她絕望自殺後,為她送葬……
作者毛姆在小說裡如此描述他:“所有人都看不起他,因為他太好欺負了。”
其實,在生活中,也存在著不少的好人。
他們用盡力氣去幫助和成全別人,可最後,卻偏偏落下一個孤苦伶仃,甚至還被別人埋怨和傷害的結局。
這大多源自於一個不健康的內在模式。
下面先從我的朋友小C說起。
01
在生活中,小C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
但幾乎每個被她善待的人,最後都對她不好。
比如小C的弟弟。
大學畢業後,小C就負責起弟弟的部分學費和生活費。後來,弟弟結婚生子以後,她依然持續地資助弟弟買房和裝修,並時不時過去幫忙帶小孩。
但她並沒有得到弟弟和弟媳的感激。相反,弟媳總覺得她太小氣,資助的錢不夠多。
再比如小C的室友。
她經常把室友當成自己的妹妹一樣關心和照顧:
她給室友做飯,還會打包一部分給對方帶去公司吃;她考慮到室友的資金緊張,自己付了押金,還常常悄悄把水電費付了,不把賬單發給對方。
剛開始的時候,室友對她充滿了感激,並時不時想要回饋她。
可是,慢慢地,室友似乎越來越不體諒她。不但埋怨她整天把物品堆在客廳,還會常常帶別的朋友在家裡留宿,這讓小C覺得很受傷。
於是,兩人的關係漸行漸遠,直至最終破裂。
更悲催的是,小C曾經有過一個交往了10餘年的優秀男友,最終也以慘痛分手而告終。
10年前,前男友創業,處於事業上升期,小C則順理成章地成了他的賢內助。
那個時候,她白天在自己公司上班,晚上幫前男友處理他公司的事情,常常忙碌到半夜。
期間,小C在經濟上完全獨立,沒有使用過前男友一分錢。相反,她偶爾還會在資金上資助對方。
前男友似乎也對她很好,在她父親中風臥床的那幾年,他一直在病床邊服侍著,做得比親兒子還用心。
當時,所有的人都認定他們兩人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可是,誰也不曾想到,就在小C父親去世那一年,前男友就有了外遇。
他不顧小C的苦苦哀求,斬釘截鐵地離開了她,然後與另外的女孩子結婚。
這對小C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她因此頹廢了整整兩年,期間曾經兩度自殺,打算結束自己的生命,後來又被人救回。
在分手的前幾年,前男友似乎帶著愧疚,他每個月定期給小C轉一些錢,但小C從來沒有用這筆錢。她原封不動地把錢還給了對方,並註銷了相應的銀行賬戶。
至此以後,她一直通過相親去認識不同的男生,渴望找到新的愛情歸屬,組建家庭,卻一直不能如願。
面對種種不公平的對待,小C覺得委屈,總是一個人半夜躲在房間裡痛哭。
她感嘆道,在生活中她總是遇不到良人。
她善待了所有人,可是別人卻似乎總是利用她、傷害她,這個世界也沒有善待她。
02
生活中,像小C一樣善良、喜歡付出,卻又得不到善報的好人真不少。
仔細進入到他們的內心就會發現:
他們似乎都有一個內在的模式——
只付出,不索取;
總給予,難接受。
這種自我閹割式的模式,讓他們一再把關係變得不平衡,從而得不到友善對待。
例如小C。
每次有朋友想幫助她的時候,她都是習慣地推開:“不用管我,你們忙吧,我沒事。”
在被傷害時,她會下意識地把內心的委屈和憤怒壓抑下來,拒絕別人的補償,彷彿別人從未傷害到她。
有一次,室友不小心打爛了小C特別珍愛的一個碟子,那是一件精美的三件套。
當時,室友充滿愧疚地尋找了好久,終於找到一個圖案差不多的碟子,買了下來,並送給小C。
沒想到,小C看到碟子的時候,沒有任何反應,她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摔了就摔了,你不用賠了。”彷彿失去心愛碟子的人,並不是她。
她隔離了自己的情感,也沒有表達任何情緒——
她沒有失去碟子的遺憾,沒有對室友的不悅,同時也就沒有後面收到碟子的驚喜。
在這個過程,她成為了一個無條件原諒對方、且不索求賠償的聖人。
但這讓當時努力補償的室友感到憋屈:
“我很認真找了很久,你為什麼不收下我的歉意呢?”
最終,小C勉強收下了,但她們兩人都沒有因此而感到開心和滿足。
這就是好人經常循環的關係模式:
通過單方面付出、拒絕別人的回饋,讓自己當好人的劇情不斷上演著,佔據著道德高位;如此一來,便可以成為一個永遠正確的好人。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中,對方的情感也會由開始的愧疚與感激,逐漸演變成憤怒與憋屈——
“憑什麼只有你可以做好人,而我卻不能?”
這個模式,往往會導致關係走向兩種結果。
第一種是:
在道德感的壓制下,對方也會努力壓抑自己的需求去做補償,從而避免成為“壞人”。
但這種壓抑性的補償是短暫的,因為沒有人會願意讓自己一直憋屈。
結果,對方或遲或早都會選擇逃離這段關係。
就像小C與前男友的感情一樣。
在這段感情中,小C看起來像是一個完美的存在,她不斷付出,輔助前男友創業,卻從來不索取任何回報。
前期,在道德感的驅使下,前男友也看似一個完美的存在,他通過服侍小C重病的父親去補償小C的“好”。
可是,整個過程,他並不好受。
因為他感覺到更多的是出於愧疚和責任,而不是出於愛和本心。
終於,在最後忍無可忍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出軌和分手。
第二種結果是:
得寸進尺或忽略你。
對方放棄表達感激:既然你對一切都無所謂,那我就忽略你的感受。
於是,在這樣的關係中,好人便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小C與室友的關係亦如此。
小C與室友的關係亦如此。
慢慢地,室友不再詢問小C的需求,也不再顧及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