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最高級的聰明:凡事提前做準備
《禮記·中庸》中有句古訓: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任何事,提前做準備,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
說話前做好準備,便能思路清晰妙語連珠;做事前做好準備,便能有條不紊游刃有餘;出行前做好準備,便能規避意外出行順利。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但世上從來不缺優秀的人,優秀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復一日提前下足功夫蛻變而來的。
不怕你不優秀,怕的是你根本不懂得提起準備。
未雨綢繆,遇事方從容
《菜根譚》中有云:
“忙裡要偷閒,須先向閒時討個把柄;鬧中要取靜,須先從靜處立個主宰。
不然,未有不因境而遷,隨事而靡者。”
忙碌時,不要忘了抽出時間,對事物做一規劃;喧囂中,不要忘了保持冷靜,對事物預先有個主張。
不然,一旦遇到突發事件,便會自亂陣腳,狼狽不堪。
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懂得未雨綢繆,都可以讓自己更加從容。
因為“烏台詩案”,蘇軾被貶至黃州,俸祿也隨之降低。
看著一家老小,蘇軾決定提前做準備,對錢財進行規劃,他先規定好一個月的生活費,然後分成三十份,再掛到屋樑上,每天清早,挑下一份,作為當天的開支。
如果當天沒有用完,便用來招待客人。如此規劃,蘇軾手裡的錢便可以持續一年多。
蘇軾沒有坐等山窮水盡,在朋友的幫助下,同時還向衙門申請了一塊地種糧食,開啟了開源模式。
雖然蘇軾沒有種過田,但依然迎來了大豐收——糧食近20石。
自此,蘇軾才不再擔心家人的溫飽問題,也開始從容生活,靜心思考人生。
在這段時間裡,蘇軾感悟極深。
心境從“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飛不起”的悲傷無奈,變成了“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
最終成為讓後人羨慕的豁達樂觀的“東坡居士”。
懂得未雨綢繆的人,會因事情可能出現的壞處而做準備,努力取得好結果。
如此,方能遇事不慌,從容不迫。
如《朱子家訓》中所說: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凡事提前做準備,才能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淡定,“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從容。
戰國時期齊國田氏王族中的田單便是這樣一個人。
當時,燕國攻破齊國,齊國都城裡的很多人紛紛逃跑,田單也不例外。
不過只有田單提前為逃亡做了準備,他命人把車軸兩端突出的部分全部鋸下來,再按上鐵箍。
在逃亡的路上,為了讓自己更快逃走,很多馬車因為搶道引起多次碰撞,導致車軸紛紛斷裂,無法繼續行走,最終被燕國軍隊俘虜。
而田單因做了充分的準備,和族人們逃過了這一劫。
墨家學派“鼻祖”墨翟說:
“心無備慮,不能夠應卒。”
凡事提前做準備,未雨綢繆,才能在遇到事情時,運籌帷幄,從容應對。
居安思危,路途方平坦
有一則這樣的寓言故事:
狐狸看到狼在地上磨牙,便對狼說:“天氣這麼好,快來和我們一起玩吧!”
狼沒有理會,繼續磨牙,漸漸地,牙齒變得又尖又利。
狐狸不理解沒有任何危險的狼為什麼要這麼辛勤地磨牙。
狼說:
“現在是沒有危險,但當獵人或老虎追我的時候,還有機會磨牙嗎?”
是呀,提前做好準備,才不怕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書·說命中》亦曰:“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一個懂得居安思危的人,必然是目光長遠的人,看到可能出現的危險,並提前做好準備。
這樣的人,命運之途往往更為平坦。
唐朝名相房玄齡說:“思危所以求安,慮退所以能進。”
有遠見的人,能夠提前看到潛在的風險,常常居安思危,提前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