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指責你遇見的每個人,尤其是他們3個
01
學著零吼叫,讓孩子更幸福
電影《你好,李煥英》中,賈玲總是給媽媽惹禍,有時候還會把褲子摔破,但是媽媽沒有說她,而是在她褲子上縫各種好看的圖案。
初中時,因為賈玲的成績差,媽媽總被老師叫到學校去,但是媽媽沒有埋怨過她。
高中畢業時,賈玲偽造假的通知書,在升學宴上讓媽媽顏面盡失,媽媽也沒有指責她。賈玲覺得自己做得不對,承諾自己今後一定會有出息,媽媽微微一笑,說:“那必須的。”
真的有出息了的賈玲一直懷念著媽媽,我們也覺得賈玲的媽媽是真的好。
因為,她的媽媽從不衝著孩子發脾氣。
據統計,全國將近90%的家長都吼過孩子。
不可否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很容易情緒激動。
陶虹在綜藝節目《@所有人》中談到,有一次她臨出門時,女兒不小心打翻牛奶,陶虹本能地發火喊道:“你怎麼回事啊?”
女兒嚇得一哆嗦,恐懼地望著媽媽。看著女兒驚恐的眼神,陶虹立馬意識到自己犯錯了。
當女兒再次打翻牛奶時,陶虹立馬跑過去抱住了女兒,安慰道:“害怕了吧!沒事沒事。”
女兒一下就哭了,把情緒都發洩了出來。
父母總以為“愛之深,責之切”是對的,習慣用責備來表達關愛。
越是關心,脫口而出的話越變了味道;越心疼,表現出的臉色卻越是憤怒。
但是,孩子從中感受不到愛。
陶虹總結道:“我們在訓斥孩子的時候,就是以一個上帝的姿態,我永遠是對的,你永遠是錯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史京納用實驗證明,一隻在學習方面表現良好而得到獎勵的動物,要比學得不好而受到斥責的動物學得快,而且還能夠記住它所學的東西,進一步的研究還顯示,人類有同樣的情況。
採取批評的方法並不能讓孩子產生上進性的改變,只會引起反感和排斥。
父母愛孩子,就要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02
別發脾氣,讓對方更愛自己
表妹苗苗突然離婚,全家人都想知道為什麼本來挺恩愛的兩個人說離就離了?
苗苗說:“我不想回家,因為和他待在一起的每一秒都是煎熬。”
我想起那天在苗苗家,二寶嗷嗷大哭,剛餵完母乳的苗苗怕孩子沒吃飽去沖奶粉,走的時候讓妹夫哄哄孩子。妹夫大發脾氣地說:“你能不能先把孩子哄好再去沖奶?孩子都哄不好,怎麼當媽的?”
表妹沒有說話,著急地哄著孩子。
我明白表妹的無法忍受,夫妻之間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如果沒有尊重和理解,只有抱怨和指責,誰也無法忍受。
在家,講愛比講理更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