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4不請」:過年期間,最好別請這4種飯

唐代詩人席元明曾感慨:“同人聚飲,千載神交。”
圍爐相聚,喝酒盡興,大快朵頤,向來被視為人間樂事。
尤其過年期間,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彼此關心,開懷暢聊,驅散一年的陰霾。
不過,不論關係有多好,盡量不要請這四種飯。
來路不明的飯,不請
過年相會聚餐,最重安全二字。
食物乾淨,不傷脾胃;餐檯明亮,不生疑竇;衣衫整潔,不矛盾。
若是做不到這些基本要求,請客吃飯就會爆發衝突,惹人不快。
前年回老家過年,大年初一在祖奶奶家吃飯。
一位親戚從外面匆匆趕來,沒有洗手收拾,就直接上了飯桌。
遇到端菜也格外積極,但指甲裡的污泥還沒清理乾淨,泥垢直接與菜湯接觸,看得同桌的人直皺眉,根本沒有胃口吃飯。
《格言聯璧》有言:“衣垢不湔,器缺不補,對人猶有慚色。”
正衣冠,淨臉面,維護良好的用餐環境,不致於破壞聚餐氛圍。
《武林外傳》中的佟湘玉,與多餘幫子弟小米關係不錯,卻從不讓他輕易進門。
因為她深知,請小米做客吃飯,其他人就會懷疑食品安全,不會再來光顧。
唯有保持客棧內外清潔,其他人才能來得安心、吃得放心。
於主人家而言更是如此,不請來路不明的飯,盡可能地降低風險,歡樂相聚。
來源:視覺中國
不知底細的飯,不請
作家路遙《在困難的日子裡》寫道,“人要是被扯進一件醜聞中,就是後來證明與醜聞無關,但名聲總還要受些損害。”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像不同的溪流之間的聚散離散。
一旦其中一條溪流被污染,其他與之相交的溪流不可避免地也會失去純淨。
與不知底細、聲名狼藉的人來往過密,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名聲評價,更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知音真實故事」曾記錄了一個叫作沈萍的女性案例。
她的丈夫在欠下400萬債務後銷聲匿跡,為了還債,沈萍開了間民宿名叫桃花源。
出於同病相憐,沈萍請了幾位和她一樣的欠債者做客吃飯,還把人留了下來。
她以為,大家勁兒往一處使,能很快還清債務,回歸正常生活。
然而,這些欠債者根本沒打算好好還錢,一有錢就花得一乾二淨,債主來了,就擺出一副無賴嘴臉。
久而久之,桃花源不再是桃花源,反而成了「老賴之家」。
好好的生意,被污名化,不僅令沈萍失去了收入來源,還被村裡的其他人歧視排擠,最後直接被人轟走。
哲學家尼采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要無愧于心較為容易,若要改變惡劣的名聲則難。”
這個世上,從來染墨容易漂白難。
和不知底細的人待太久,很容易使自己受到侵擾。
來源:視覺中國
滿腹牢騷的飯,不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