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程度越高的人,越懂得尊重別人

主持人方家翊在一次直播中談到,從業十幾年來,他和什麼樣的人都打過交道。
其中有一類人最難搞:
他們教養程度不高,也沒見過什麼大世面,碰巧賺了點小錢,就覺得自己卓然於眾。
跟別人溝通時,也是趾高氣揚。
而那些在各行業做到頂尖的大佬,反而都很謙卑,總是厚待晚輩。
對此,方家翊總結:
“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和他的認知是掛鉤的。能做到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人,絕對是高人。”
《週易》也有雲:“謙卑君子,卑以自牧。”
認知高的人,不盛氣凌人,不攀高踩低。
其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了骨子裡的教養與善良。
來源:視覺中國
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聊天,其中有個鄉下的學生頻頻炫耀家境,吹噓自己家的土地一望無際。
於是,蘇格拉底拿出一張世界地圖,問他:“你能指給我看看,希臘在哪裡?”
「這裡就是!」學生指著一個瓶蓋大小的地方,洋洋得意地回答。
「那麼,雅典呢?」蘇格拉底問。
和希臘相比,雅典太小了,在地圖上只是一個小點。
學生趴在地圖上找了很久,才不確定地指了指。
蘇格拉底又問:“那麼現在請你給我指出,你家那片一望無際的土地。”
學生尷尬地低下了頭,說:“對不起,我找不到。”
從那以後,這位學生再也沒有向任何人炫耀過自己的家境。
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
認知低的人,眼界不會太寬。
學生沒有去過雅典以外的城市,也不知道希臘究竟有多大,自然無法理解世界的廣闊。
他的優越感,其實都源自於無知。
因為見識不夠才會張牙舞爪,底氣不足才會故作強勢。
一代名臣曾國藩,當年剛到京城當官時,也是一身傲氣。
他認為自己通過了萬裡挑一的考試,已然是天之驕子,於是看誰都不如自己,經常口出狂言。
然而很快,他的觀念就受到了衝擊。
接觸過一些世家清流之後,他才發現自己的視野有多窄,格局有多小。
這些人中,比他博學、比他有志向、比他正派的人比比皆是。
跟他們相比,自己不過是個只知道死磕八股、追逐功名的鄉下學子罷了。
自此,他才一改往日作風,開始謙虛向學。
他從此修身明理,才得以脫胎換骨,位極人臣。
《三體》寫道:“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有些人仗著自己有點能力,就目中無人。
殊不知,一山更比一山高。
真正強大的人,一定是溫和的,他容得下別人的風光,也管得住自己的囂張。
當你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人生才能達到高處。
來源:視覺中國
電視劇《大染坊》裡,陳壽亭是染坊的老闆。
很久以前,他只是個四處流浪的小乞丐,甚至差點凍死在街頭。
看著那些衣著華美的富人,他也曾抱怨過命運不公,發誓一定要成為人上人,把別人踩在腳下。
後來,他到了一家小店工作。
和別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他看盡了世間百態。
陳壽亭的心態發生了改變,漸漸不再以分別心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