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別和親人較勁

永遠別和親人較勁
value101 2025-02-15 檢舉

如果遇事就較勁,最終,不過是贏了道理,輸了感情,得不償失。

真正幸福的家庭,從來不會一味較勁,而是該低頭時就低頭。

作家林語堂和妻子廖翠鳳類迥異,常會產生矛盾。

有次,廖翠鳳在廚房做飯,林語堂見狀忍不住說:你試試左手拿鏟子,這樣做出來的飯菜才香呢。

廖翠鳳當時正鬧脾氣,便置氣說:趕緊滾出去,別在這裡囉唆。

當時兒女們聽到廚房的動靜,都伸長了脖子朝裡面張望。

要是別人遇到了這種情況,都覺得丟了面子,非要反駁幾句才肯罷休。

林語堂卻笑著跑出來,對孩子說:我們都要聽媽媽的話。

正因他的主動讓步,讓整個家庭幾十年來一直幸福和順。

楊綿先生在《我們仄》裡寫過這樣一段話:

好的婚姻,該演的戲要演,該裝的糊塗得裝,該和解的和解。婚姻本是一場合作,誰先睜眼,誰就輸了。  ”

牙齒和舌頭在一起,尚且有磕碰的時候,更何況是家人之間的相處。

要明白,這輩子能陪你最久的人,只有伴侶。

無關痛癢的小事,彼此「裝聾」;不傷大雅的細節,多「裝瞎」。

適當抹平一些稜角,日子才能更和諧。

 

03

別和孩子較勁,他們的大腦還沒發育好。

錢鐘書的女兒錢瑗,在37歲時遇見了第二任丈夫楊維成。

那時,楊維成已有一雙兒女,大兒子楊宏建剛滿18歲。

這樣的重組家庭,矛盾重重,隨時都會爆發。

但錢瑗卻用自己的大度和真心一次次化解了爭執,征服了兩個孩子的心。

一開始,孩子並不歡迎她,常常賭氣跟她冷戰,還故意搞些小破壞。

她也從不會計較,而是一心一意地對他們好。

在錢瑗看來,跟孩子相處,最忌諱計較。

要知道,跟孩子較勁,不是教育,而是洩憤。

父母跟孩子做對抗,其實就是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對立面。

到頭來,或許贏得了一時,卻會讓孩子記恨一輩子。

作家韓濤,分享過自己跟兒子的故事。

有次,兒子為了提前玩iPad,便隨意在畫畫作業上畫了幾筆應付過去。

韓濤見狀,忍不住批評道:“你不想畫就別畫,隨便敷衍幾筆,是湊合了事,你把它拿走吧。”

結果兒子非但不認錯,反而硬著脾氣頂了上來。

父子各有各的脾氣,頓時就僵持在那裡,誰都不願意服輸。

過了會兒,韓濤就意識到這是在跟兒子做無用的鬥氣。

於是,他放緩了語氣,耐心地跟兒子解釋:

“爸爸很喜歡你的畫,但你好不容易畫了一幅畫,卻沒有用心畫,實在太可惜了。”

一番話下來,兒子不但收了脾氣,還主動提出要重新畫一幅。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說: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說到底,孩子的腦子還沒發育好,跟他計較豈不是比孩子還幼稚。

養育孩子,不只要養育,還要養育。

真正高情商的父母,從不會端著父母的權威跟孩子計較,而是願意放低聲音教育孩子。

這樣,孩子才會跟隨父母的腳步,不斷蛻變,成長得更耀眼。

蔡康永說過一個觀點:

人與人之間有一個情感帳戶,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點。

其實,家庭成員之間亦是如此。

一個家如果不斷儲蓄感情,互相包容體諒,那這個家一定會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反之,如果一個家總是消耗情感帳戶,彼此賭氣較勁,這個家便會千瘡百孔。

往後的日子裡,多給家人一點耐心,少跟家人賭氣,家庭自然就順了。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