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明朝那些事兒》,我頓悟了7種強者思維

何謂強者?
作家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總結無數英雄人物的經歷,給它下了這樣的定義:
千迴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翻開《明朝那些事兒》,你會發現,從朱元璋到朱棣,從鄭和到徐霞客。
那些歷史中赫赫有名的強者,無一不是這樣的品性。
在他們短暫而輝煌的人生裡,也曾經歷過無數的失敗、挫折與痛苦。
但最後他們又奇蹟似地解決了所有難題,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這背後成就他們的,就是強者思維。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永遠不會被一時的困境所困。
1
朱元璋思維:
要嘛不做,要嘛做絕
《明史》中曾這樣評價朱元璋:
“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
朱元璋,他既是聖賢,也是豪傑、還是一個地痞,在他身上,豪氣和匪氣並存。
他生於亂世,起於草莽,一生戎馬,嘗盡無數艱辛。
貧寒時,他是無立錐之地的乞丐。
歷經磨難,九死一生後,他得以逆襲,成為坐擁天下的君王。
這些艱難的歲月裡,一直支撐著他的,就是一股「要嘛不做,要嘛做絕」的信念。
剛參加農民起義時,他憑著出眾的軍事才能,打敗了實力數倍於他的對手。
但他沒有沾沾自喜,偏安一隅,而是一路徵伐,一舉開創了大明王朝。
坐上皇位後,他手底下的人,又是如胡惟庸、藍玉一般的權臣悍將。
朱元璋沒有犯怵,他先是處處隱忍,步步謀劃,而後找準時機將這夥人一擊即殺,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個穩固江山。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開弓沒有回頭箭。
打定主意做一件事情,就要不動聲色,將它做到極致。
若一遇挫折便半途而廢,終將難逃一事無成的命運。
真正聰明的人,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此全力以赴。
也只有這樣的人,能在茫茫前路中,踏上那條專屬自己的成功之路。
2
朱棣思維:
風生水起,全靠自己
當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講述朱棣的身世。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由於母親身分卑賤,他自出生起就遭受了許多不公平待遇。
朱棣在戰場上屢立軍功時,朱元璋視而不見,偏疼長子朱標。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也沒正眼瞧過朱棣,轉而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
在這種爹不痛、娘無勢的悲慘境況下,朱棣從小就知道了,要得到什麼,必須靠自己爭取。
所以在朱允炆繼位後,朱棣便不再隱忍,開始規劃自己改變命運的大計。
他先是從北平揭竿而起,經三年多“靖難之戰”,從北平打到了南京,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權力巔峰。
成功奪位後,朱棣又勵精圖治,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憑此兩件大事,他成功改寫了後世對他的評價。
朱棣的一生,讓我深刻體會了八個字:風生水起,全靠自己。
老天不眷顧你的時候,你還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寫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就像雪漠禪師說的:命運看似牢不可破的大網裡,總有不甘平庸的漏網之魚。
當你努力掙脫了命運的束縛,便能成為那條任何深淵也困不住的魚,在自己的天地裡任意遨遊。
3
鄭和思維:
向下紮根,沉默生長
梁啟超曾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從這一句話,你便知鄭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威望和影響。
但你一定想不到,作出如此偉大功績的鄭和,曾經也只是一個掙扎於社會底層的普通人。
《明朝那些事兒》裡記載,鄭和從幼時起,就對航海非常嚮往。在別人都在讀聖賢之言時他早已學會了豐富的航海知識。
然而緊接著,他就因為戰爭被俘,被閹割成了太監。後來又被編入軍中,飽受了戰爭之苦。
但這些悲慘的遭遇,沒有磨滅鄭和心中的希望和信念。
他不僅頑強地活了下來,還不斷繼續學習航海知識、鍛鍊體格,等待自己的機會。
終於在後面一次戰役中,他立下了大功,受到了朱棣的讚賞。
後來朱棣建國,為揚國威於海外,他決定派遣龐大的艦隊進行遠洋航行。
而航船的統領,他第一個就想到了有著豐富航海知識,還久經戰爭磨礪的鄭和。
鄭和因此得償夙願,完成了劃時代的航海壯舉。
尼采說: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在任何人成就大事之前,必要先經歷長時間的等待和蓄力。
也許這個過程,佈滿了苦難與荊棘;也許經歷的許多事情,也並非如你所願。
但你若在摸爬滾打中錘鍊出了真本事,你的機會也會跟著來。
4
王陽明思維:
凡事磨你,必能渡你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對王陽明來說,這種艱難之事,更是無數
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任何一件,都讓他吃盡了苦頭。
但王陽明沒有抱怨沉淪,反而把它們當作了命運的洗禮,以此不斷錘鍊自身,最終他才成為了聖人。
《明朝那些事兒》有一節寫道,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貶到了瘴氣遍布的貴州龍場。
與他同行的人,一個個都在憂心恐懼中死去。
王陽明卻還能寬慰自己:目見荒荒,心向明日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