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善惡的彼岸》:這9句人性箴言,大道至簡,直擊人心

尼采《善惡的彼岸》:這9句人性箴言,大道至簡,直擊人心
value101 2025-02-15 檢舉

1885年,哲學家尼采察覺到,過去的道德標準和人類的現代行為常常產生矛盾。

為了建構一套新的道德體系,他開始撰寫《善惡的彼岸》。

沒想到,這部哲學著作一出版,就帶給被基督教統治的西方世界不小的震顫。

尼采也被視為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

在這本書裡,出生於基督教牧師家族的尼采,高喊:“上帝死了!是我們殺死了上帝!”

他直接揭露了道德和宗教的虛偽,毫無掩飾地把真正的人性,在書裡展現出來。

人性本就是複雜的。

透過這本《善惡的彼岸》,可以讓我們看清是非之後的邏輯,了解世俗以外的真相,釐清人際關係的本質。

我從書中提煉了9句精華,當你讀懂了,就不會為人性所累,在複雜的世界中游刃有餘。

1

 

西方有個傳說:

有一條惡龍,每年要求村莊獻祭。

為了擺脫厄運,村莊每年都會派一個英雄去與惡龍搏鬥,但數年過去,無一人生還。

有一年,在英雄出發時,有人悄悄跟隨。

他發現,惡龍所在的地方,鋪滿了金銀財寶。

而英雄用劍刺死惡龍後,被這些珠寶深深吸引。

慢慢地,英雄長出了鱗片、尾巴和觸角,變成了新的惡龍。

這個故事,引發了尼采對人性的思考,在書裡,他寫道:“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人生總是充滿著困難和挑戰,與之對抗帶來的疲憊和內耗,無一不在消磨著我們的初心和堅持。

更痛苦的是,你走著走著,就會開始在抱怨中產生戾氣,在沉淪中消磨時光,最終活成了自己討厭的那種人。

俗人爛事造成的負面情緒,就像吞噬你能量的深淵,唯有遠離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遠離雜念和負能量的干擾,避免在失控中走向沉淪,你才能保持理智和清醒,堅守住你的初心。

2

 

尼采在書中提到,良心無比敏感的人,會為每一次違背良心而臉紅。

一個人的良善,就像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看似無形,卻時刻束縛著我們,甚至綁架著我們,逼我們為了道德“完美”而犧牲自己。

可是現實中,太多人有著被善良反噬的經驗:

工作上,你主動加班擔責,忙到昏天黑地,同事卻藉此甩活:“能者多勞!”

生活裡,面對別人無理的要求,一旦你狠不下心推辭,就會被別人利用。

交往中,你為了迎合別人而活得小心翼翼,對方就會順勢忽略你的感受,讓你陷入無止盡的內耗。

太多農夫與蛇的故事,讓我們越看得明白:善良不是廉價的,善良的前提是善待自己。

所以尼采才在書裡說:訓練自己的良心時,它既吻我們,也咬我們。

不要用你的良善,去挑戰複雜的人性,世態人情中從不缺氾濫的善良,缺的是理智和克制。

在保持善良的同時,我們也要學習讓善良變得有底線、有尺度、有鋒芒。

這樣的善良,才能既能守住本心,又能夠保護自己。

3

 

尼采的哲學精神導師叔本華曾說:“人,就是一團慾望。”

在這本書裡,尼采卻豐富了導師的說法:“人們所愛的不是慾望對象,而是慾望本身。”

過於追逐慾望,慾望便成了負累,慾望不滿足則痛苦,滿足便無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但慾望太重,拖累的只能是自己。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講過一個故事。

朋友送給他一件高級睡袍,他非常喜歡。

他穿上華美的睡袍在家裡走來走去,突然感覺家裡的椅子、書架、窗簾,甚至地毯上的針腳都粗陋不堪,配不上自己的睡袍。

於是,他換掉了所有的家具。

家裡煥然一新後,他才驚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因為一件睡袍,他做了一連串失控的改變,導致無心去乾其他事情。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狄德羅效應”,也叫做“越有越不滿足效應”。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在為每一次慾望買單,其實放縱的是心中的貪念,付出的是下一次更大的消耗。

滔天的慾望,會墮落自身;過度的貪婪,會令人下沉。

只有把多餘的妄念拋開,讓思想和靈魂真正豐盈起來,才能承受住一切誘惑與迷失,為生命帶來真正的蛻變。

4

 

尼采在書裡提到這樣一類人,當他們看到自己無法企及的人,眼神就會變得特別犀利,甚至可以從雞蛋裡挑出骨頭。

他也指出,這些人中不乏博學多才的學者,但也避免不了氣量狹窄,充滿嫉妒之心。

如果說嫉妒是在競爭社會中人類暴露的本性,那麼比較,往往是嫉妒產生的根源。

讀書時比成績,上班時比工作;年少比家境,長大後曬娃……比較無所不在。

當我們發現別人在某方面超越了自己,擁有了自己所沒有的成就,嫉妒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可是,比較沒有終點,人若淪陷其中,就永遠不會感到快樂。

比贏了,除了一時的勝利和優越,對自己並無任何實質的幫助;

比輸了,卻是無盡的煩惱和痛苦,把自己困於內耗身心俱疲。

在比較中,對別人身上的美好視而不見,心裡湧動的都是不喜、不滿;

對自己身上的優勢也拋諸腦後,嘴裡嚷得都是不甘心、不忿。

海明威曾說:“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進步和幸福是自己的,都與他人無關。

忽略別人的影子,找到自己的節奏,生活才能越來越好。

5

 

書中有句話寫道:“每個深深遭受過痛苦的人,會從理智上變得桀騁不馴和懷有厭惡之情。”

那顆破碎又自卑的心,總能輕易將人推向叛逆不羈、自暴自棄。

比起遭受的痛苦和挫敗,他們其實更害怕被貶低和否定。

想起電影《心靈捕手》的男主角,一個有著人數學天賦的青年,威爾。

從小被父母拋棄,讓他將童年的不幸歸結為自己的過錯。

這樣的自責,讓威爾長大後,明明可以透過天賦改變命運,但始終覺得自己不配過更好的生活。

所以,明明生活開始向好,他又自暴自棄泡酒吧、鬼混、打架,甚至差點進了監獄。

直到後來,威爾遇到了一位數學教授,對方看穿了他厭世外表下的脆弱。

在教授悉心開導下,威爾終於能釋放出那顆自卑而怯懦的靈魂,自信地去迎接新生活。

威爾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的打擊,而是自身的心態。

當你不再相信自己,就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淖中。

做事成功了,有自我懷疑的惶恐;做事不成功,加重了「什麼都不行」的心理活動。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