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人,都有這1個習慣動作,藏都藏不住

沒有互相打擾,就沒有深度關係
分享一個相反視角的故事。
老陸是一名文學系老師,過去個性自卑,經過漫長的努力,才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作家,並開了一家書店。
他會在書店裡定期舉辦公益寫作交流活動;
每逢遇到滿腔理想但又不太自信的創作者,都會讓他想起過去那個自卑的自己。
於是老陸會和他們聊天,去鼓勵對方,或給一些指導。
老陸做這些並沒有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回報;
如果因為自己的幫助能夠讓對方成長、變得自信,那麼他就會很有成就感,彷彿幫到了過去的自己。
同時,他也能交到許多朋友,聽到許多人獨特的故事,自己也很開心。
來源:視覺中國
一次,他遇到一位年輕的作者小章,小章寫的小說很有創意,卻很不自信,總覺得自己寫得很爛。
老陸看過他的文章,便真誠去誇獎他;
然而,小章每次都會一一否認掉老陸的讚美。
然後列出一大堆「證據」說自己寫的東西就是很爛,還讓老陸別在他身上浪費時間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拉扯後,老陸也很無奈,感覺自己被小章狠狠地推開了。
於是,他也不再勉強,雙方開始保持距離。
後來過了很久,老陸才從別人那裡得知,小章其實很開心能聽到認可,也很希望得到指導。
但由於覺得自己太糟糕,不想給老陸添麻煩才會變現得那樣。
相較之下,別的創作者很喜歡和老陸聊天,有時向他求教,有時則是談天說地。
當然,別人有時候也會反過來給老陸幫忙,但這並不是任務式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回饋。
其實,現實中確實有不少像老陸這樣熱心腸的人;
如果你接受好意,其實對雙方來講都是一種滋養。
如果你發現自己不擅長被愛,也不必恐慌,因為這是可以去練習的。
不必默默等待,你可以試著主動向外界說出自己的需求。
來源:視覺中國
練習“被愛”
不擅長被愛的人,一說到向別人提需求,通常立刻就會不好意思。
擔心自己要求太過分,甚至擔心會破壞關係。
這其實都是羞恥感在作祟,一段健康的關係需要提需求,也絕對不會因為一兩件事就被破壞掉。
我想邀請你換一個角度,思考兩個問題——
在你身邊,有沒有那種你很願意去幫助的人?
這類人身上有什麼特點,讓你願意去幫助他?
當我問小倪時,她想起自己的舅媽。
小時候她最舒服的時光是在舅媽家,舅媽不會對小倪特別客氣;
而是會叫她幫忙做家務,像是包餃子、摘豆角、打掃等。
每當小倪做完,舅媽就會誇她能幹,幸虧有她的幫忙,自己能輕鬆了不少。
在這個過程中,小倪感受到了一股“被需要感”, 同時自我的 “價值感” 也得到了肯定。
來源:視覺中國
其實,在提需求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向對方表達:
我需要你,你對我而言很重要。
而那些會讓人甘願去幫忙的人,和小倪的舅媽相似,他們總是表現得大大方方——
大大方方地說出自己的需求,大大方方地邀請人幫忙,再大大方方地感謝,如果遭到拒絕,也能大大方方地接受。
這個過程毫不擰巴,也會給旁人一種放鬆舒暢的感覺;
想要做到這樣,需要一個人對自己有充分的接納和允許。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法來練習「被愛」——
①接納自己的需求
告訴自己:我有需求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這不是件可恥的事。
並且適當地提需求能拉近關係,也能讓對方感受到被需要,獲得價值感。
②區分“提需求”和“索取”
合理的提需求不會破壞關係,因為這不是逼迫別人為自己服務的「索取」。
我們只是大方說出心裡所需,邀請對方幫助,同時,也允許別人拒絕。
③活在當下,放下人情賬
不必時時刻刻記得自己欠人多少人情,也不必急著去還。
因為這些憂慮會導致你無法活在當下,無法好好感受此時此刻別人的善意,還會讓心與心之間產生隔閡。
好好接受別人的好意,真誠地去表達感謝,來日方長,你總有機會回饋對方的。
其實,「被需要感」也是一個人成長變好的動力。
有時候寫文章長時間沒靈感,有時候又會文思泉湧。
後來觀察發現,自己最有靈感的時候,往往是身邊的人問我一些心理問題時。
因為我感受到被需要,感覺會變好,頭也轉得更快。
所以,你對別人提需求,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別人“被需要感”,讓身邊人有機會愛你、幫助你。
朋友、伴侶和家人之間,互相需要會促進彼此的成長變好,也能讓連結變得深刻而緊密。
來源:視覺中國
寫在最後
詩人魯米曾這樣寫道:伸開雙臂,如果你還想被擁抱的話。
我們需要學習向外界展開,接受別人的好意,自己才能吸收更多養分去成長。
而當我們獲得擁抱的同時,也是在把擁抱的溫暖傳遞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