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對夫妻抱團養老,3年後2個家庭散夥,64歲阿姨哭訴:再不走,家都要沒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訊息,讓人唏噓不已。
劉阿姨退休後和老伴住在一起,孩子們都在外地上班,工作也很忙,平常聯絡不多。
家裡就剩他們兩人,劉阿姨看著空蕩蕩的房間時常覺得孤單。
剛好劉阿姨有3個玩得比較好的閨密也退休在家,情況和他們類似,幾人一合計,覺得可以嘗試一下這幾年比較流行的新型養老方式——抱團養老。
老伴聽劉阿姨說了之後興趣不大,覺得每個人的個性愛好、思想觀念不同,住在一起後很容易發生問題。
但經不住劉阿姨的一再堅持,最後還是同意了。
就這樣,4對夫妻在郊區租了一個大院子後就陸續搬了進來,聚在一起養老。
剛開始一切都很好,大家每天約著一起買菜、做飯,閒時打打牌、聊聊天,日子過得熱鬧又自在。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問題就逐漸顯露出來了。
來源:視覺中國
住進來之前,幾人商量好了日常支出AA制,打掃、買菜做飯則輪流著來。
但住在一起後,才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有的老人不太看電視,洗澡也不頻繁,用電用水相對較少,按人頭平攤費用時就會覺得自己吃了虧。
有人覺得別人買的菜不合口味,或是買的菜太貴,就開始對買菜這件事推諉扯皮。
還有的老人會在公共區域堆放許多個人物品,影響他人通行和使用,或是未經允許進入他人房間借用物品,讓對方感到不被尊重。
有人打掃時總是敷衍了事,地面不拖乾淨,垃圾也不及時倒掉,影響整體居住環境,引起其他老人不滿。
矛盾越積越多,爭吵也越來越頻繁。
3年後,有兩對夫妻因為無法忍受這種氛圍,選擇了退出。
64歲的劉阿姨回憶起這件事時,哭訴道:
因為抱團養老的事,自己和老伴還有子女吵了很多次,說當初就不應該草率地住在一起。再不走,我這個小家也快要散了。
抱團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方式,有其獨特的優勢,例如可以增進情感交流、生活上便利互助,能夠拓寬社交圈等等。
但抱團養老,更多時候也是人性的一種考驗。
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每個人的個性、習慣、價值觀都會暴露無遺。
當這些差異和矛盾無法妥善解決時,曾經的美好就會被消磨殆盡。
所以在考慮養老問題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
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都要提前做好規劃,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後悔。
來源:視覺中國
平時上網,總是會刷到這樣的新聞:
一群中老年人選擇AA 制的方式,一起吃飯、結伴出遊,甚至住到一起,開始了輕鬆愜意的老年生活;
某地8位老人開啟「同居養老」 模式,日常種些蔬菜自給自足,閒暇時聚在一起喝喝酒、下棋,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6位滿頭白髮的閨蜜,穿上時尚的服裝,自信地走上T 台,她們的抱團養老,詮釋出了別樣的精彩。
抱團養老的故事備受大家青睞,成為報道的熱門話題。
然而,在這些看似新穎潮流的養老模式背後,卻隱藏著許多現實的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錢。
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撐,抱團養老的美好願景往往化為泡影。
看過一個成都五位50歲閨密同居養老的故事,很有感觸。
故事主角是成都的五位單身姐姐,她們對晚年生活充滿憧憬,一拍即合,合夥購置了一座麗江的老宅,開啟了抱團養老模式。
麗江青山綠水、陽光明媚,週邊各種配套設施完善,靜可尋幽,是個非常宜居的地方。
老宅完成改造後,房子麵貌煥然一新。
大面積的落地窗敞開通透,別緻的小庭院靜謐優雅,室內陳設精緻考究,搭配上澄澈開闊的自然風光,宛如世外桃源。
消息傳開,網友紛紛感慨:“原來老了還能這麼瀟灑,這就是理想的晚年生活!”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她們買的老房子原本破敗不堪,根本無法居住,只能推倒重建。
而房子單是裝潢就歷時四個月,總共花費185 萬元,平攤在每個人身上就是37萬。
而這還只是前期住房的花費,往後生活中的吃飯、交通、水電等等,更是需要花不少錢。
所以,無論選擇哪一種養老方式,錢都很重要。
累積足夠的財富,晚年才有底氣追求理想生活,過得安穩又愜意。
正如王爾德所說:
“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發現確實如此。”
現實就是如此扎心。
沒有經濟基礎,抱團養老很多時候就是一句空話。
在任何時候,學會存錢,為晚年生活未雨綢繆,都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