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得不好的中年人,永遠有一個隱形“敵人”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弘一法師,《讀者》2025年第4期
網路上有個這樣的問題:“人最大的敵人是誰?”
有個回答讓我深有感觸:“我們人生的敗北並非源於對手的強大,而是內心的惰性、自我設限與逃避使然。真正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挑戰和困難。
這些挑戰有的來自外界,但更多的時候,來自那些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和負面心態。
這些自我否定的聲音,像一把無形的劍,一點點地割裂著我們的自信和勇氣,讓我們在面對未知和困難時畏縮不前。
心理學上有個烏鴉定律,說的是,一個人如果不能正視自身的問題,不改變自己的缺點,問題就會一直困擾著自己。
腳下的路,始終要靠自己步步測量;
周圍的一切,自己不放行,難得解脫。
當你擺脫恐懼的束縛,打破思維的桎梏,走出情緒的影響,你的人生終將變得璀璨、高級、豐盈。
被恐懼束縛,會失去成長的勇氣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某個工作日早上,你有一個重要的專案要報告。
這個任務讓你忐忑、心跳加速,腦子裡一直有個懷疑的聲音在嘀咕:萬一搞砸了怎麼辦?
此時,我們發現,自己在與兩個敵人作戰:
一個是外在的環境,另一個則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自我。
外在的敵人雖強大但可見,可以應對;
而內在的敵人,如恐懼和自我懷疑,卻悄悄削弱我們的決心,讓我們在緊要關頭猶豫。
有位作家曾深刻地指出:“人生最大的對手是自己。戰勝自己,人生便如一馬平川;若被自己擊敗,人生則淪為荒蕪的山野。”
其實,每次碰到的挑戰都是讓我們變得強大的機會,每次對未知的恐懼都能推著我們往前走。
當你跨過如山似海的“恐懼山”,回頭一看,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得異常勇敢。
英國作家麥克‧英泰爾,就以自身經歷,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麥克英泰爾在37歲時,對自己的生活非常不滿,因為他常因恐懼一次次放棄追求夢想。
他為自己列了一張恐懼清單,從童年時的怕鳥、怕貓、怕黑暗,到成年後的怕失敗、怕成功等。
為擺脫內心的恐懼,他辭去工作,不帶一分錢,從加州搭便車到北卡羅來納州恐怖角。
旅途中,麥克英泰爾經歷了種種困難,在雷雨中睡在潮濕的睡袋裡,靠打工換取住宿,以及在陌生人家中藉宿......
終於他花了六個星期,完成了7000多公里的信心之旅,到達恐怖角落。
直到這時,他才發現恐怖角遠遠沒有想像中可怕,真正的可怕源自內心。
亞里斯多德說過一句話,我非常認同:“過於恐懼而太不自信,則是怯懦。”
要想在人生路上走得遠、走得穩,就要管住自己心裡那些「不敢」的聲音,不讓害怕的念頭牽著鼻子走。
正如曾奇峰所言:“人最大的消耗,不是來自智力或體力的透支,也不是來自跟大自然或同類的爭鬥,而是來自自己對自己的戰爭。”
那些內心的糾結和不安,往往比外面那些難關更讓人筋疲力盡,消耗人的意志。
真正的勇者不是什麼都不怕,而是即使內心充滿恐懼,也勇敢面對,堅定前進的人。
將恐懼轉化為動力,即使心中戰栗,也要堅持一步步向前,這樣你才能越變越強。
來源:視覺中國
思維固定化,人生可能陷入僵局
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用老眼光看問題,難以跳出框架,去接受新事物新觀點。
無視孩子的興趣和特點,讓孩子選擇那些自己認定「安穩」的專業,認為這樣最保險。
無視他人的改變,總是用老眼光看人,固執己見。
有句話說,很多人看不到事實的本質。他們太迷信自己的情感,看待事物的時候拘泥在自己的成見和認識裡。
總是抱著老想法,關起門來不看外面的世界,思考就會變得像石頭一樣硬邦邦。
電視劇《都挺好》蘇明玉的母親趙美蘭就是個典型例子。
她對女兒明玉非常冷淡,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餐桌上,兒子有美味的肉和蝦,而明玉只能吃泡飯。
明玉受明成欺負,不但不主持公道,還要怪她。
當明玉渴望考清華時,也受到母親的百般阻撓。
事實上,趙美蘭對明玉的厭惡,其實是自己的不滿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