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高的人,不會在朋友圈發這3種動態

那些被你精緻外在吸引的人,一旦你鬆懈下來,他們也會不打招呼就離去。
況且,再高級和精緻的內容,看多了也會審美疲勞。
真實的生活,不就是粗糲且伴隨著小小風險的嗎?
在朋友圈裡記錄你的喜怒哀樂,記錄你的小小成就,分享你吃到的美食、看到的花、見過的落日,已經足夠美好了。
正如一位部落客所說:“你記錄下的現在,是未來待拆的禮物。”
那些真實鮮活的紀錄,正是現在的你留給許多年後追憶時的彩蛋──原來我們曾經那樣幸福。
來源:視覺中國
不頻繁抱怨,擁抱正能量
上文說真實記錄自己的喜怒哀樂,那麼,到底要不要在朋友圈發送比較負面的內容呢?
隨著心智的成熟,大多數人都習慣了「報喜不報憂」。
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此,很多人不是不發朋友圈,就是只發快樂的事兒。
可是,有一類人,卻走向了另外一種極端:
他們把朋友圈看成一個臭水溝、垃圾桶,不斷地往裡面倒垃圾。
這樣,不僅他面前的那一潭「水池」髒亂差,周圍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受到了影響。
注意是「不斷地」。
也就是說,人都有情緒起伏,偶爾發牢騷沒什麼,可是,誰願意在放鬆的時間天天聽你倒苦水呢?
有些人甚至吐槽上癮,動輒懟天懟地,似乎自己的生活難題都是別人的過失,別人也應該為他負責一樣。
有位朋友就是這樣,每天不是抱怨工作繁重,就是吐槽同事難相處。
起初,朋友們還會安慰他,日子久了,大家都深感疲憊──這把年紀了,誰的日子好過呢?但日子還得繼續啊!
於是,他的朋友圈被很多人封鎖了。
有句諺語說:“抱怨是往鞋子裡倒水,越抱怨自己越難受。”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善於洞察人心。
他們知道,抱怨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反而會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糟,也會影響周遭人的情緒。
在朋友圈裡,可以抱怨,但要適量。
別讓你無心的話語,成為將來射向你的利箭。
來源:視覺中國
寫在最後
說了這麼多,到底該如何發朋友圈呢?
答案就寫在老祖宗的智慧裡。
是順其自然,是清醒克制,是溫良,是謙遜,更是仁義。
“克制自己的力量往往比釋放力量更為重要。”
仁義,是一種現實的生存智慧。
餘生,願我們都能大大方方做事,順其自然發朋友圈,鮮活地記錄,生動地生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