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面養老靠什麼?孩子第三,存款第二,第一很多人想不到

等到晚上到了,就蜷縮著身子,翻來翻去,就這樣度過一天又一天。
醒著的時候,她常常望著門外和窗外,似乎在期待著什麼,但院子總是很安靜,安靜到連一個能跟她說話的人都沒有。
這間小小的屋子裡,裝的都是她的孤獨。
來源:視覺中國
有人評論說:“你看,她結婚了,也生了孩子,又如何呢?”
結果該受的罪一點沒少受,該享的福一點也沒多享。
更何況,真要等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時候,有沒有孩子都是很痛苦的,因為,沒人能替你受那份罪。
看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才發現,原來連養老都是分等級的。
理想中的最低等級:有吃有住。
再高一級:無法自理時能得到合理的照顧。
最高等級:可以自理時有人陪伴,不能自理時有人看護。
但對很多人來說,有吃有住,能得到適度的照顧,恐怕都已經算是體面的養老生活了。
無兒無女,我該怎麼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
那麼,面對這樣的現狀,身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看過一個視頻,一位53歲的老人敘述自己的生活。
她說自己從40歲就開始為老年生活儲蓄了,不光是金錢上的儲蓄,還有身體和心態上的儲蓄。
所以她身體健康、心態平和,說起話來,感覺比年輕人的氣血還足。
她說能好好活著的時候就鍛鍊身體,等真的有天病了,能治就好好治,治不了就選擇放棄。
要是到那時候沒什麼意識了,也別擔心,是人都得走這一遭,心態放平啥事沒有。
來源:視覺中國
想起我家樓下有個80多歲的老人,老伴過世後不願意跟兒女住,乾脆一個人住。
每次說起來,家人都為他擔心,覺得都這麼大年紀了,但凡磕了碰了都是大毛病,擔心老人該怎麼去醫院。
老人卻不擔心,他身邊有好幾個牌搭子,退休後不是一起打牌,就是一起下棋。
平日相約早上8點在涼亭見,要是天氣不好,就轉戰室內,每次都有一群人圍觀,幾個人換著來,倒也開心。
要是哪天老人沒能準時出現,身邊人就會著急地去家裡看望老人,平日裡有個什麼事情,也都會幫忙搭把手。
畢竟大家都知道,誰能沒有衰老的那天呢,在這時候搭把手,也是為自己以後的養老生活設一個保障。
之前聽一位社區工作人員說,自己就是乾基層工作的,他讓大家放心,因為獨居老人都是會被重點照顧的。
社區工作人員比其他人更害怕獨居老人在家裡出什麼事,所以都會經常摸排,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更別說再過幾十年,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養老或許也會進駐我們的生活,即時上傳我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態,會比現在方便很多。
所以,與其擔心自己老了該怎麼辦?
倒不如從現在開始,看看身邊那些獨居老人是怎麼為自己提早做好安排和規劃的。
活在人群裡,活在規劃裡
前幾天,看到有人在直播間問大冰:無兒無女,怎麼養老?要去老人院嗎?
大冰很直率地回答:不要去安養院。
來源:視覺中國
那該怎麼辦呢?
大冰給了一個新的養老想法:去鬧市生活,抱團養老。
在城市裡,去找一個離商場和醫院近一點的住處,把資產都變成錢,用錢去買服務。
再找一些興趣相同的養老搭子,抱團養老,如果沒有朋友、沒有搭子也沒關係,從現在開始存。
存著跟你一樣的人,存同年齡化的人,就像存錢一樣存朋友,好在年老的時候找個搭子一起養老。
畢竟人和動物不同,人是高級靈長類動物,不管是少年時期或老年時期,我們都無法逃脫群居的屬性。
住在鬧市,生活在有人氣、交通更便利、離醫院更近的地方,這樣至少能讓你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很快找到求助者,也能讓你在需要醫治時以最快的速度抵達醫院,更會讓你比在農村和山林裡更方便地找到同樣養老的搭子,與更多人產生連接。
所以,再去看養老這件事,其實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
趁著年輕還有餘力,多存一點錢,為未來做好儲備;多鍛鍊身體,給自己未來一份保障;多結交條件差不多的朋友,也許他們就是未來和你一起養老的搭子。
手有餘糧,萬事不慌;身體健康,萬事不愁;有人陪伴,多份支撐。
願我們都能事先做好應對老去的準備,也願我們都能有個體面的晚年生活,安穩過完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