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幸福的標配:三不動

人生難免會遇到讓人情緒波動的事情,要知道,憤怒是內心深處對不公、挫折或傷害的自然反應,它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非弱點。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與憤怒共處。
試著接納它,去理解它,而不是一味壓抑或否認。
楊綺在《我們仄》中寫道:“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平和淡定的心態並非天生,但是可以透過不斷修練和調整來養成。
學會觀察並辨識自己的情緒變化,尤其是憤怒。
當憤怒來臨時,深呼吸、放鬆訓練,或將注意力從憤怒源轉移 ,都是有效的方法。
此外,學習用平和的方式表達自己 ,既能緩解情緒,又能避免衝突升級。
還可以在閒暇時,給自己一些放鬆的空間 。品一杯清茶,午後散步,或是與老友暢談,都是滋養心靈的良方。
這些小小的儀式感,不僅能緩解壓力,也能讓你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
不動怨,感恩釋懷
知乎上,一位@Olivia的答主,很是苦惱母親散發的負能量。
答主30多歲還未結婚,工作又忙,所以很少有時間照顧家庭,但是母親的衣服、保養品,家中的大件開銷都是她負責的。
然而,母親總是抱怨家庭負擔重,加上她還沒結婚讓母親覺得沒面子,生活沒盼頭。
後來母親退休了,退休金也不低,卻又找了份工作,沒想到老闆比較刻薄,母親做得很不開心。
回到家又開始指責家人,埋怨這埋怨那,有時候一通電話把她一頓罵,全是責怪的話語。
其實,她很理解母親,懂得她的付出,也感恩母親的愛,只是每次心平氣和地講道理,總會不歡而散。
她說,她很累,也沒有回家的慾望。
賈平凹曾說:“怨氣有毒,存在心裡,等於自己服毒藥。”
怨,會讓自己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飽受折磨。
每一次抱怨,都是在為自己的心靈增添負擔,每一次怨恨,都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久而久之,怨氣不僅侵蝕了內心的平靜,扭曲了人際關係,還會讓身邊的人感受不到任何溫情,即便有愛,那也像身處冰窖。
人生本來就很難事事如願,當下不如意的事情,放在生命的軌跡上,也只是記憶中微不足道的片段。
當目光放得長遠時,奔走的時間並不會跟著過去過不去。
唯有放下怨念,不為往昔所累,感恩當下,才能讓心靈獲得真正的自由。
作家莫言與妻子杜勤蘭相識於微,卻用彼此的理解與愛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初遇時,莫言貧寒,連結婚物品都難以備齊,杜勤蘭卻毅然選擇婚姻,並未感到委屈。
婚後,莫言入伍,杜勤蘭放棄工作,承擔家務農活,默默付出,從無怨言。
成名後,莫言常帶著妻子出席各種活動,眼神交匯間,是無需言語的默契與深情。
莫言從不吝嗇表達對妻子的感激,他常說:“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
而妻子則微笑著回應:“有你,我的世界才完整。”
怨氣讓我們在痛苦中掙扎,而感恩則讓我們在困境中看見希望,獲得幸福。
當我們心懷感恩,生活處處皆風景。
當你深陷怨恨的泥淖時,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來重拾內心的平靜。
每天為自己設定一個固定的「怨恨時間」 ,例如10分鐘。
在這段時間裡,允許自己盡情回想那些讓你憤怒的事。
時間一到,立刻停止,並告訴自己:“今天的怨恨時間結束了,我要繼續生活。”
學會原諒。
試著從對方的角度思考:他是否也有無奈或苦衷?
告訴自己:“原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輕鬆。”
如果一時無法完全原諒,可以先從「放下一點點」開始,慢慢來。
寫在最後
老年,是個歷經滄桑、飽覽風景,亦累積了無數故事的階段。
走到這裡,我們彷彿翻閱了人生的一本厚書,每一頁都錒刻著過往的痕跡。
它不是終點,而是人生另一場修行的起點。
此時的我們,應當與智慧為伍,讓心靈在歲月的洗禮下愈發通明;
與從容為伴,學習在生活的波瀾中泰然自若。
不動口,便能明白寬容的力量;
不動怒,便能守住內心的平和;
不動怨,便能遠離煩惱的糾纏。
如此,我們便能收穫內心的安寧,歲月的靜好,以及生命的豐盈與圓滿。
點個“在看”,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