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個家庭無法脫離底層社會的,多半是這“三種思維”

讓一個家庭無法脫離底層社會的,多半是這“三種思維”
value101 2025-04-15 檢舉

古人以士、農、工、商來區分家庭的層次。

比方說,李白出生在商人家庭,雖然才高八鬥,但是科考做官的難度很高。

現在,我們進入了人人平等的時代,任何地方的人,都有發展的機會,勞動都是光榮的。

但在無形之中,我們會以財富的多少,家庭在一個行業、地方是否顯赫等,來衡量一個家庭的層次。

依照大家要走到高層的期待去分析,為什麼有的家庭一直在社會底層呢?三種思維,需要注意,並且改正。

 

01

洞穴思維:視角太小的家庭,有錢也看不見。

希臘哲學中,有一個「洞穴隱喻」。

一個人總是住在洞穴裡,就習慣用洞口去看世界,以為世界就洞口那麼大。

用一貫以來的做法去看自己的未來,就難以發現新的東西。無形之中,家庭的習慣,一個地方的風俗、官吏等,都會形成無形的洞穴,還難以走出去。

上世紀七十年代,臨潼縣驍山鎮西楊村農民,為了緩解乾旱,到處挖井。

忽然,有一些碎瓦片,陶做的頭顱,被挖出來了。大家都認為,這太不吉利了,就沒有繼續深挖。

有些孩子把瓦片當成玩具,敲打打。

縣文化館幹部趙康民得知情況後,掏出三十元,把瓦片和陶勇等買走了。當時,這些錢可是幾個月的工資。

趙康民拿到瓦片後,慢慢編湊,得到了一個近乎完整的陶俑。

在北京當記者的藺安穩,回到老家,得知這件事後,找到趙康民。把相關的事情,寫成了報道。很快就被文物專家關注到了。

此後,兵馬俑就被發現了。

一些瓦片,在村民眼裡,是迷信的東西,是詛咒,是垃圾;在文物專家手裡,是歷史,是無價之寶;在記者眼裡,就是報道的素材。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東西的價值也不同。若是固定一個角度,那麼東西的價值就會被埋沒。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的祖父母手裡,有很多的銀器、繡花荷包等。一旦有商人來,祖母就把東西拿出來,變賣了。

祖母認為,這些東西,留在家裡,也是佔地方。還不如賣了,能夠貼補家用。

祖母也學會了繡荷包的技藝,但是她認為,這是老一輩的女人都會的事情,沒有啥用。也就自然失傳了。

我的父親,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熟人拉到縣城的機械廠上班。父親認為收入太少,就離開了。

一晃就過了多年,我們發現,祖父母手裡的東西,都是古董,貴得很;祖母的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父親錯過了一次做工人,然後退休的機會,到頭來還是農民。

類似的事情,在很多家庭都有,財神爺來敲門,卻聽不到,大家真的睡著了。

 

02

災難思維:凡事都往壞處想,機會總是錯過。

情感療法專家艾伯特提出「災難性思維」。

也就是說,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被大家認定為災難,表現出憂慮。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