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很明顯!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很明顯!
value101 2025-05-13 檢舉

Ta可能會選擇妥協,放棄成長——

前不久帶寶寶去上早教課,隔壁坐著一位奶奶帶著一名女寶寶。

女寶寶8個月大,體重25斤,屬於過度餵養下導致的過度肥胖;

加之平時她經常被奶奶抱著,缺乏運動,至今還不會下地爬行。

在練習爬行環節,別的寶寶都在努力向前拱,但她卻趴在地毯上一動不動。

奶奶有些焦慮,在後面不停地推她,並拍打她的屁股:「爬呀,爬呀,趕緊爬呀!」

但沒用,她依然沒有爬行的慾望。

這是一個被體重KPI裹挾著的孩子,拖著超負荷的軀體,放棄了運動技能的發展。

Ta也可能會選擇對抗,強迫自己成長——

我有一名來訪者,她是一個在KPI育兒理念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雖然她名校畢業,在一家名企當副總裁,在一線城市有房有車。

但她從未為自己的學業成就或事業成就感到驕傲。

相反,她覺得自己很無能,過得很失敗。

因為在她給自己設定的完美KPI里,她應該考取世界最牛的大學,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創業公司。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很明顯!

在諮詢室里,這位來訪者非常內耗——

經常反思自己身上的不足,復盤自己過去的失敗經驗,看看自己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但越反思,她越挫敗,越復盤,她越無力;

因為她發現真實的自己與理想的自己差距實在太大了。

後來我引導她換一個角度看自己,將目光聚焦在她的優點和已經取得的成就上;

真正這樣做以後,她才發現原來自己原來有很多閃光點,做到了很多同齡人做不到的事情。

她終於沒那麼內耗了。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很明顯!

來到這裡,有的父母可能會問;

如果沒有KPI指標作為參考,我要以怎麼標準去評估孩子的成長與發育呢?

在這裡我給出的答案是:

跳脫育兒KPI的裹挾,把成長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Ta會告訴你最終答案。

義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是KPI式育兒的反對者。

她認為孩子天生擁有一個精神胚胎——

這個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且孩子需要通過自己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

關於孩子在哪個階段應該發展哪些技能;

它只有一個大概的規律,不存在一個準確的時間表,我們無法主動地操控,只能由孩子遵循自己的節奏去成長。

我認同蒙特梭利的理念,同時在育兒過程中,我也真切體驗到了它對孩子成長的助益。

根據嬰幼兒發展規律——

寶寶一般是3個月左右學會抬頭、4個月左右學會翻身、8個月左右學會爬行。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時間點,不是絕對精確的。

我坐月子期間,月嫂非常焦慮,總想著讓寶寶提前掌握以上技能;

於是她每天堅持給寶寶做撫觸和被動操,促進寶寶身體發育和運動技能的發展。

甚至在寶寶剛出生10天左右,她就開始托著寶寶的下巴練習抬頭。

月嫂走後,我沿襲她的做法堅持了3、4個月。

而後我發現,寶寶並沒有主動抬頭和翻身的慾望,反而更喜歡平躺在床上蹬腿。

沒辦法,我只能放棄KPI式育兒,順其自然。

結果到了第5個月的時候,寶寶突然自己就學會了翻身;

緊接著他開始對爬行產生強烈的興趣——

每天趴在床上不停地拱屁股,有時累到頭都抬不起來了,還不願意放下倔強的屁股。

通過他這番自發的努力,3個星期後他學會了向後爬行,7個星期後學會了向前爬行。

這樣一種爬行技能的掌握,比一般同齡孩子提早了1-2個月。

最近上早教課,由於爬行動作標準,寶寶還經常被老師抱到跟前給同齡孩子做示範。

這,就是蒙特梭利所說的「精神胚胎指引的結果」。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很明顯!

寫在最後

發現了嗎?

在育兒過程中,如果我們執著於追求KPI,用外驅力去操控、督促孩子成長;

或許可以讓孩子的發展優於同齡人;

但我們會因此變得非常焦慮,同時孩子也不會真正感受到成長和成就的喜悅。

這時,我們不妨試著跳脫育兒KPI的裹挾,將成長的權利交還給孩子;

即便一開始孩子的發展略慢於同齡人,但只要我們給予足夠的耐心——

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不斷生根、萌芽,並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著孩子去體驗、探索與成長。

通常具備這個特徵的孩子,做事往往更專註,更有耐心和恆心,願意一步一個腳印地將事情做好來。

事實上,孩子每一個自發的行為,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我們不需要刻意去指引、督促,只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的環境,允許Ta按照自己的節奏自由地成長。

而後我們以一個鬆弛的陪伴者的姿態,靜待開花結果,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