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躺到床上就胡思亂想睡不著,3 個方法,腦子一下就「空」了!

每天晚上準備入睡時,你的大腦是否突然「不累」了?儘管哈欠連天、眼皮打架,大腦卻像「夜裡賓士的車」一樣停不下來?白天被客戶投訴卻沒時間處理的委屈;下午部門會議裡不敢說的話;明明困得要死,但就是睡!不!著!
為什麼一到睡覺,
大腦就開始「蹦迪」?
當我們忙碌一天,終於能卸下一身疲憊試圖入睡時,大腦卻進入了一種高度活躍的狀態,開始回憶、反思、計劃,甚至對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事情進行“過度加工”的“睡前思維活躍”現象,在睡眠科學中被稱為“睡前認知喚醒” (Pre-sleep cognitive arousal ) 睡眠科學中被稱為“睡前認知喚醒” (Pre- sleep cognitive arousal) 。
毫無疑問,睡前認知喚醒會大大延長我們的入睡潛伏期,導致本來就不夠的睡眠時間變得更加捉襟見肘。不僅如此,研究發現,睡前認知喚醒和睡眠品質之間有負相關。因此,睡前認知喚醒被認為是失眠發生和持續的重要因素。
「睡不著」的原因千千萬,情緒和壓力佔大半。相信大家對「壓力大到睡不著」或「心情糟糕翻來覆去」的感受並不陌生。然而,即便沒有壓力、沒有煩惱,「倒頭就睡」也並非每個人的標配。
就算我們已經控制住任何可能影響睡眠的可疑因素,完成睡眠科學家提倡的所有助眠的舉措,做到6 點吃了八分飽、7 點出門跑一跑、8 點關門電腦、9 點洗澡又泡腳、10 點關燈開空調,卻仍會睡不著。
預設模式網路:
大腦的「胡思亂想」開關
或許,這種睡前「胡思亂想」的狀態,本來就刻在我們的基因裡,是我們逃不開的問題。
在大腦中,有一個被稱為「預設模式網路」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系統,它只有在我們沒有專注於任何特定任務時才會被啟動。換句話說,預設模式網路在大腦處於放空狀態下才會啟動。例如,當你躺在床上快要睡著時、剛醒來卻賴在床上時、正在做一些不用動腦的機械活動時。
神經影像和臨床證據表明,預設模式網路是大腦中負責「自由思考」的核心區域,是我們做白日夢、隨意發散性思考、回憶過去、暢想未來、理解他人想法或反思自己的神經基礎。預設模式網路最大的特點就是“發散性”,能夠靈活地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串聯起來,正是這種特性讓我們擁有豐富的創造力和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
一天之中,我們最無所事事、最容易放空自我的時刻,往往是在躺在床上準備入睡的時候。而就在這樣的時刻,預設模式網路悄悄接管大腦運作,開始牽引出一連串不受控制的思緒:今天說錯的某句話、對未來的種種計劃,甚至一些毫無意義的記憶片段......所有這些看似隨機的思考,都在不由自主地湧現。
千萬別“提前睡”
「早睡早起」似乎已經成了保證「好眠」的黃金法則,被廣泛倡導為健康作息的標配。正是因為這個觀念,許多失眠者往往會強迫自己早睡,而那些難以入睡的人也更傾向於預留更多的時間「試著入睡」。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可能適得其反,讓人無意間踩進了「提前睡」的雷區。
以色列的睡眠專家佩雷·拉維(Peretz Lavie)在1986 年提出了“睡眠禁區理論”,指出在臨睡前存在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大腦會主動拒絕睡眠。 「睡眠禁區」通常出現在夜間生物節律的覺醒高峰期,此時大腦的興奮度較高,身體反而不容易進入睡眠狀態。
我們可以將大腦的意識簡單劃分為「睡眠系統」和「清醒系統」:
睡眠系統負責幫助我們入睡並保持睡眠狀態;
清醒系統負責讓我們保持清醒、專注和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