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躺到床上就胡思亂想睡不著,3 個方法,腦子一下就「空」了!

一躺到床上就胡思亂想睡不著,3 個方法,腦子一下就「空」了!
value101 2025-07-21 檢舉

 

這兩個系統就像蹺蹺板,始終處於動態平衡:

 

當清醒系統活躍時,睡眠系統的作用就會被壓制;

 

而當睡眠系統佔據主導時,清醒系統的活躍度就會逐漸下降。

 

通常情況下,如果人長時間不睡覺,身體的「睡眠壓力」會不斷累積。就像一個個砝碼,睡眠壓力層層疊加,逐漸壓向睡眠系統的一端,使它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促使我們感到困倦並進入睡眠狀態。簡單來說,越久沒睡,就越想睡,清醒系統也會越來越難以維持運作,直到睡眠系統全面接手為止。

 

從常識來看,當睡眠系統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時,清醒系統應該會變得越來越虛弱,直到完全「退場」。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清醒系統在入睡前往往會出現短暫的高效活躍狀態,彷彿在做「最後掙扎」。只有在經歷這段短暫的「爆發」後,清醒系統才會迅速衰弱,讓睡眠系統接管,大腦進入睡眠模式。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習慣在凌晨0 點入睡,那麼從晚上22 點開始的兩個小時裡,往往就是他的「睡眠禁區」。在這個時間段,大腦的清醒系統會異常活躍,導致人們不僅難以入睡,甚至可能思緒萬千、變得比白天還要敏銳。


這種狀態就像迴光返照,清醒系統在即將「退場」前,短暫地提高活躍度,試圖延續它的主導地位。而這些“垂死掙扎”,恰恰是清醒系統的最後表現。

 

儘管睡眠科學家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為何會發生這種現象,但這一現象確實已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證實。

 

不是越早上床越好,而是要順應身體的自然節律,找到適合自己的入睡時間。只有做到“按時睡覺”,而非刻意提前,才能讓大腦和身體在最佳狀態下進入睡眠,從而更容易實現“倒頭就睡”的理想效果。

 

 

 

如何「煞車」夜晚的大腦跑車?

 

請記住,不要提前睡,到點再睡,這是「煞車」夜晚大腦跑車的首要原則!如果你的大腦還沒準備好入睡,提前上床只會讓你在床上輾轉反側,強化「床=失眠」的負面聯想。與其在「睡眠禁區」裡掙扎,不如等到真正感到困倦時再躺下。睡覺這件事,講究的是“按時”,而不是“提前”。
 

 

如果你已經小心避開了“睡眠禁區”,仍然抵擋不住默認模式網絡的“胡思亂想”,讓你的思維“太閒”而變得“亂竄”,與其試圖壓制它不如試試一些反常識的幫助“偏方”,給大腦安排一件簡單又無聊的任務,讓它“再過睡眠,幹點助眠”,逐漸平靜下來:

 

深呼吸法:嘗試4-7-8 呼吸法,即吸氣4 秒,屏息7 秒,吐氣8 秒,專注於呼吸節奏;

 

身體掃描:從腳趾到頭頂,依序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注意它們逐漸放鬆的狀態;

 

想像場景:在腦海中建構一個安靜的畫面,例如一片寧靜的森林或海邊,沉浸在這個想像的場景中。

 

如果光靠自己努力,依舊無法與預設模式網路抗衡,不妨借助外力,聽聽睡前故事。選一個語言節奏溫和,故事情節簡單的音頻故事,讓大腦將注意力集中在旁白或情節上,避免思考「亂串」。


舒緩的節奏和單調的敘述,會逐漸引導大腦切換到更平靜的狀態,讓它在這樣的「低速模式」下,悄悄進入夢鄉。當然,別忘了設定定時關機!

 

睡眠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種身心自然而然的放鬆。它不需要“努力”,更不需要“對抗”。越是強迫自己入睡,就越容易陷入「為什麼還睡不著」的焦慮怪圈,導致大腦更加清醒,思緒更加活躍。

 

與其讓自己陷入“戰鬥狀態”,不如學會接受偶爾的失眠,放下對“必須立刻入睡”的執念,順應身體和大腦的自然節奏。睡眠的本質是順勢而為,而非強求。 當你調整心態,接受事實並採取適合自己的助眠方式時,夜晚的大腦跑車會逐漸放慢節奏,最終平穩地駛入夢鄉。/健康科普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