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間測血壓最準?醫生提醒:有2個最佳時間,你測對了嗎?

不按這個測,你測的不是血壓,是「心情」。
有高血壓的人,更不能“想起才測”
很多高血壓患者,平常不測血壓,一不舒服才想起來量一量。這就好比你平常不看油表,等引擎熄火才知道油沒了。
高血壓是個“沉默殺手”,很多人沒有症狀,一旦有感覺,可能已經在傷害血管、心臟和大腦了。
臨床上,醫師判斷一個高血壓病人控制得好不好,不是看你一次測了120/80,而是看你 一週甚至一個月的血壓平均值、波動範圍、早晚血壓的趨勢。
定期測量、記錄,才是高血壓管理的「主線劇情」。
不想吃藥?那得靠「血壓日記」說話
很多人在剛被診斷高血壓時會糾結:“我能不能透過運動和飲食來控制,而不是吃藥?”
醫生會說:“可以,但你得拿出證據。”
什麼證據?血壓日記。
如果你能堅持每天早晚測量,記錄清楚,醫生就能看到你血壓的波動軌跡。
有些人確實是“白大衣高血壓”,在醫院測高、在家裡正常;也有人是“隱匿型高血壓”,醫院正常、家裡飆高。
這時候,就得靠居家血壓監測來判斷,而不是靠猜。
血壓控制得好不好,別只看數字,還要看“節奏”
血壓不是越低越好。
有些老年人把血壓壓得太低,結果出現頭暈、疲倦,反而增加了跌倒和腦部血液供應不足的風險。
醫師會根據你的年齡、潛在疾病、心臟血管病史,給予一個個人化的血壓目標值 ,例如:
一般高血壓患者:<140/90 mmHg;
糖尿病合併高血壓:<130/80 mmHg;
老年人或體質虛弱者,可能目標在150/90 mmHg左右。
控制血壓的關鍵不只是“壓低”,而是“穩住”。
就像開車,
不是看你能跑多快,而是看你能不能平穩過彎。
醫生最推薦的血壓測量時間表,長這樣
每天兩次,早一次、晚一次。
早上起床後,排尿、靜坐、測量;
晚上睡前前1小時,情緒穩定、無劇烈運動後測量。
連續測量3~5天,把數據記錄好,帶著去看醫生。
如果你只是偶爾測一次,血壓高了就緊張,低了就放鬆,那和買彩券差不多,不具參考價值。
總結
測血壓,選對時間,是科學管控的第一步。
早上起床後和晚上飯前這兩個時段,是醫生公認的「黃金時間」。
別等頭暈犯困才想起來測,血壓這事,得靠「主動監測」贏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