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除了膽固醇!它也是斑塊形成的物質!消滅斑塊或將實現

其次是識別高風險群。 若脂蛋白a高於30mg/dL,心血管風險已顯著增加 ;若超過50mg/dL, 就屬於「極高風險」族群,必須重視。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降血脂藥物,如他汀類、貝特類、依折麥布等,對脂蛋白a影響都很小。這讓很多人誤以為“藥物無效”,其實是藥本身就不是針對這類脂質的。
但並非無計可施。目前研究發現,菸鹼酸類藥物對脂蛋白a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部分病患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後,脂蛋白a水準明顯下降。但這類藥物副作用較多,不適合長期大劑量服用。
更令人期待的是,近年來科學界正研發一種針對脂蛋白a的「標靶RNA幹擾藥」 ,已在歐美國家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這類藥物能精準抑制脂蛋白a的合成,可望從根源解決這個「隱形殺手」的問題 。
除了藥物,生活方式也要搭配調整。雖然不能明顯降低脂蛋白a,但卻能降低其引發斑塊的「觸發器」。控制高血壓、戒菸限酒、穩定血糖、規律作息 ,這些都能減少斑塊破裂、血栓形成的風險。
不少人容易進入一個迷思:只看膽固醇數值,忽略了其他血脂指標的變化。脂蛋白a高的人,常常合併有輕微的高同型半胱胺酸或低HDL膽固醇水平 ,這些組合更容易加速斑塊形成。
而在臨床中,醫生也觀察到一個現象:脂蛋白a高的人往往斑塊更“硬”,更容易鈣化 ,一旦破裂,後果更嚴重。 這類患者在冠狀動脈造影中,常表現為“多血管病變”,治療難度較高。
從歷史上看,古代文獻中雖未提及脂蛋白a,但「無痛卒中」、「暴亡」等描述,或許就是它的「歷史證據」 。現代科學終於讓我們看清了這個「幕後黑手」。
脂蛋白a並不是新發現,但長期被忽視,是因為檢測困難、認知低。現在研究逐漸深入,它的重要性也被越來越多醫師重視。它就像是血管健康的“第二把鑰匙”,掌握它,才能真正鎖住斑塊風險。
別再只盯著膽固醇了!
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從「看得見」到「看得懂」。
一般人該做的,不是恐慌,而是主動了解自己的血脂結構,尤其是脂蛋白a這個「冷門卻關鍵」的指標。
很多人問,脂蛋白a能不能逆轉?答案是,目前尚無完全逆轉的方法,但早發現、早幹預,完全可以控制它的影響力 。就像有人天生血壓偏高,但只要穩定控制,依然能健康長壽。
關鍵在於,不要讓它「悄悄發作」。
而在未來的醫學發展中,隨著新藥物、新技術的湧現,脂蛋白a或將成為下一個「精準幹預」的熱點。如果能真正控制它,或許離「消滅斑塊」真的不遠了。
打破以往「膽固醇唯一」的觀念,才是邁向血管健康的第一步。
別等突發心梗才去查脂蛋白a,也別被「正常膽固醇」迷了眼。現在開始,主動了解自己身體的“風險密碼”,才是真正負責任的健康態度。
血管的命運,從不是天注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