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拖延,只要兩個字

所以,你的需求並不能直接促成你的行動,中間還隔了一層:你的感受。
我們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把需求和行動之間的關係弄得複雜,比如,我累了,我困了,我沒心情了,我想玩一會兒了。
越是複雜,你越不容易真正行動起來。
通常來說,在行動之前,你的大腦會勸你三思而後行。
但是生活中大部分的小事,不需要三思。
比如按時起床、鍛煉、閱讀、完成一項工作……
當你在這些事情上“三思”的時候,雙腳就會被你的想法所困住。
大腦喜歡安全感,它害怕那些不確定的、看似可怕或新的事物,所以它會盡一切可能說服你不要去做。
倒數5秒就去做,就是讓你屏蔽掉感受。
它是一個“發起儀式”,能夠刺激你大腦裡負責行動和注意力的前額皮質,讓你快速做出行動。
卡爾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蒂莫西·皮切爾研究拖延症有19年之久,他發現,
讓人倍感壓力的,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因為工作帶來的種種事務:人際關係、金錢、地位……
當你停下手裡的工作,花15分鐘刷手機或者吃東西時,就會從壓力中得到小小的解脫。
這樣做的危險之處在於,你越是在刷手機、吃東西中得到釋放和快樂,就越會拖延上癮。
而拖延導致的結果,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更大的壓力。
《5秒法則》中有一個剛剛結婚生子的爸爸斯科特。
他在有了小家庭時,工作才剛剛走上正軌,新生命的到來,增加了家庭開支,也讓他承受著巨大的財務壓力。
每晚睡覺前,他都會告訴自己,明天會是一個新的開始,我會用充沛的精力去處理每一件事。
但是,他總是拖延,直到工作影響到了他人。
如果拖延是一種習慣,你就必須用一種新的積極的方式,來代替不好的行為模式。
當你覺得自己猶豫不決、為逃避而去做一些更容易的事情,或逃避工作時,只要使用法則,倒數5秒,直接去做正事。
在倒數的過程中,你的思維得到了改變,它能讓你從藉口中分散注意力,並集中在一個新的方向上。
同時你也有了5秒的窗口時間,決定自己是跟隨天生的行動本能,還是任由大腦阻止你的行動。
僅僅5秒鐘,它讓你做了個非常簡單的決定:
當你覺得太累,不想鍛煉,默數5秒,強迫自己走出門,開始跑起來;
當你拿起酒杯,雖然心裡知道自己不該再喝酒,默數5秒,把酒杯放下,讓它離開視線;
當你覺得自己正在用批判、刻薄的態度對待家人,默數5秒,糾正自己的語氣,讓自己更友善些;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拖延,默數5秒,坐下來開始工作……
想做就做,把事情變簡單,能給你的信心和工作效率帶來連鎖的良性反應。
《明日傳奇》中一段台詞:
生活是精彩的,同時也是恐怖的。
在精彩與可怕之間,夾雜著平凡、單調和無趣的日常。
在精彩間深吸一口氣,在恐怖間屏住呼吸,在平凡日常間呼氣放鬆,這就是生活。
點個【在看】,默數5秒,去做那些你想了很久、卻遲遲沒有行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