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value101 2022-01-18 檢舉

這兩年,我一直在重複觀看一部電影:《海蒂和爺爺》。

 

每一次觀看,都有不同的收穫:

 

第一次以孩子的視角看,感動;

第二次以父母的視角看,啟發;

第三次以心理工作者的視角看,震撼。

 

這部電影在豆瓣高居9.3分,影片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的隱喻——

 

一個孩子在成長歷程中,需要獲得哪些東西的滋養,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格?

 

看完這部電影,我總結了5個重要的“獲得” 。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在大自然中

獲得「穩穩的存在感」

 

故事始於瑞士,廣闊優美的阿爾卑斯山。

 

海蒂在原野上跑著,一隻蒼鷹盤旋於山脈之間。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自由,是我想到的第一個詞。

 

但與之相反的是,此刻的海蒂,生活卻不自由。

 

小小的她,前後遭遇了3次拋棄——

 

父母去世後,海蒂成為了一個孤兒,這是第一次拋棄。

 

所以她從小跟著姨媽一起在山下生活了5年。

 

但姨媽最近得到了一份城裡的工作,打算把她送上山,送到從未見面的爺爺家中——這是第二次拋棄。

 

爺爺是個古怪、孤僻、可怕的老頭,他根本不歡迎海蒂,看到她們來了,開口第一句話是“滾開!” 轉身把門關上了。

 

狠心的姨媽扔下海蒂一個人偷偷溜走。

 

當晚,她連爺爺的小屋都進不去,只能獨自睡在羊圈裡。

 

這是她經歷的第三次拋棄。

 

對一個小孩來說,這樣的多次拋棄,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但神奇的是,這好像阻礙不了海蒂的快樂與活力。

 

早上起來,阿爾卑斯山的美景讓她著迷,一轉眼她就快活地奔跑在原野中。

 

在親情之中,小海蒂顛沛流離,但是在大自然中,她好像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從心理學上講,在自然中充分奔跑過的孩子,身體更加強壯、情緒也更加樂觀。

 

這使得他們對自己的存在,有一種「天然的認可」

 

這種在自然當中的沉浸與隨之而來的自我認可,可以抵禦一部分現實創傷的侵入。

 

海蒂仰望著群山巍峨,聆聽小鳥歌唱,睡在草地上一個人安靜地感受時間流淌……

 

那個時候她和自己在一起,不受外在境遇“打擾” 。

 

這種感受,就是「安居在自己內心深處」,也是我們常說的「自處」。

 

不管外界境遇如何,她都能輕鬆愉快地和真實的自己在一起。

 

此時,阿爾卑斯山穩穩接住了受傷的海蒂,成為了治癒的良藥。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在親人眼裡

獲得「相信自己」的信念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起放羊的皮特,告訴海蒂一個可怕的消息:爺爺殺過人。

 

海蒂回到家時,看爺爺的眼神變了,抱著行李想要回到羊圈去。

 

爺爺猜出了其中的原因, 他沒有發脾氣,也沒解釋,而是看著海蒂的眼睛,對她說:

 

“人們總愛談論壞的東西,但是你需要決定,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還是相信別人的話。”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聽這番話,海蒂站在原地看著爺爺。過了一會,她跳起來抱緊了爺爺——她選擇相信他。

 

爺爺對海蒂說的這番話有兩層意思:

 

人們總喜歡關注你身上「壞的東西」,你不要輕信。你要相信的,是自己的判斷。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自證預言」 ——你越相信什麼,就會越可能實現什麼。

 

如果人帶著悲觀的濾鏡,要去尋找生活中不好的一面,一定能找到。

 

相反,你要去尋找生活的愛和美好,也總是能找到證據。

 

關鍵,在於你感受到的是什麼,你相信什麼?

 

所以爺爺問海蒂:你是要相信他人的眼睛,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也是第二層意思——給孩子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自由。

 

正常的家長,在面對海蒂的反應時,也許直接告訴她事實或答案。

 

但比起“給答案” ,引導她從外界的聲音之中「找到自己的聲音」,無疑是更有力量的。

 

海蒂選擇聽從了自己,對爺爺表達了信任和愛。

 

在這份“我可以相信自己” 的自由之中,海蒂對爺爺的愛和信任沒有因為他人的聲音而變得壓抑、堵塞或扭曲。

 

爺孫兩人的也由此變得更加親近。

 

第二天早上,爺爺親手為海蒂做了一把新椅子,這意味著,爺爺也正式接受了這個孫女。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從權威那裡

獲得「突破禁區」的權利

 

海蒂和爺爺剛剛建立好親情,姨媽卻回來了。

 

這一次她把海蒂從爺爺身邊騙走,偷偷帶進了城裡,賣進一座古堡,給富家小姐當女伴。

 

海蒂的生活又一次面臨推翻重建。

 

這次,她面對的是富家小姐克拉拉、還有嚴厲刻板的女管家。

 

雖然貴為富家小姐,但是母親去世,克拉拉過於傷心,漸漸地,她的雙腿不能站立。

 

而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她一個人跟女管家和僕人一起生活。

 

因此她不僅行動不便,精神也處於孤獨抑鬱之中。

 

為了緩解她的孤獨,家人買了海蒂來陪伴她生活學習。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在抑鬱的克拉拉和死氣沉沉的豪宅面前,海蒂是格格不入的。

 

她活潑,熱情,總是破壞女管家的規矩,

 

但是意外的是,她卻給克拉拉帶來了久違的笑容。

 

但這些笑容,恰恰發生在海蒂所有「不合規矩」的時刻——

 

她不懂餐桌禮儀,連坐都坐不端正;

她不會使喚僕人,喜歡跟他們聊天;

她一個字母都不懂,還不愛學習……

 

她還擅自將克拉拉推出了家門,走到了臟兮兮的大街上,回家時懷裡抱著了一窩剛出生的流浪貓……可把女管家氣壞了。

 

海蒂的行為,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突破禁區」的能力,這是孩子身上一種很重要的自我能力。

 

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禁區” ——而大多數禁區,就是從小被權威規訓、暗示而成的。

 

例如必須坐姿整齊、必須鞠躬、不能談性、不能談死、不能違背父母的意願……

 

這些過去經驗中形成的“禁區” ,往往給我們帶來矛盾——

 

很多事我們想做但又不敢,一邊壓抑一邊渴望,無法內外一致地活著。

 

克拉拉本人就是這種禁忌的象徵,她的行動被雙腿封印了,而心靈被規則禁錮。

 

而海蒂身上卻沒有任何禁忌的羈絆,正因為如此,她的所有表達都出自內心,是出於心中愛的本質。

 

因為愛而行動的活力,融化著周圍環境的刻板。

 

克拉拉和海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一個富貴,陰鬱,沒有活力;

一個貧窮,野性,充滿了蓬勃的力量。

 

海蒂的到來,為克拉拉解除了封印——

 

她最原始的生命活力,注入了克拉拉的生活,也注入到了克拉拉的心裡。

 

所謂「野蠻生長力」,其實就是這種突破限制、突破框架的能力。

 

不管過去的生活,告訴你多少的“不可能” ,當一個人擁有突破某些禁忌的能力,“完整表達自我” 才有了可能。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獲得「好權威的引導」

對世界的好奇心,被輕輕點燃

 

如果說電影中,海蒂的心靈任務是帶給克拉拉“自由”,

 

那麼克拉拉的心靈任務,就是帶領海蒂突破自己的“限制” ——出生的階層和眼界。

 

海蒂陪著克拉拉上課,但由於她從未上過學,所以連字母都不知道是什麼。

 

女管家看不起海蒂,認為她是一個沒有教養沒有禮貌的野孩子。

 

但是幸運的是,海蒂遇到了克拉拉的奶奶,一個睿智的老人。

 

一次,她藉著跟海蒂講睡前故事的機會,跟她聊到了讀書識字。

 

原來一直學不會認字的海蒂,並不是因為太笨,而是她聽阿爾卑斯山區裡放羊的小伙伴說過,我們山里的孩子不需要讀書,會放羊就夠了。

 

正是這個觀念讓海蒂覺得學習不重要。

 

奶奶聽了海蒂說的話,也沒有否定她,而是說了一句:

 

“人也不一定非得相信別人說的話啊。”

 

接著她給海蒂讀起了書中放羊的故事,可是她故意讀到關鍵之處就停止了,海蒂很想听下去。

 

奶奶抓住了機會,對海蒂說:

 

想知道的話,你得自己去讀這本書。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在奶奶的引導下,海蒂終於拿起書本,開始結結巴巴地學會了認字。

 

從此她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驚人的學習速度讓家庭教師和女管家都驚訝不已。

 

也許好的教育正是這樣——

 

在適當的時機下,克拉拉的奶奶跟著海蒂先去到了她的世界裡,然後把她引領到更大的世界裡去。

 

輕輕巧巧,沒有逼迫,找到她的動力源,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焰,然後讓她自己的好奇心引領她往前走。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獲得「你可以不一樣」的允許

 

海蒂在克拉拉家呆得越久,就越想念阿爾卑斯山的家,漸漸地她甚至開始夢遊了。

 

在家庭醫生的強烈建議下,克拉拉的爸爸把海蒂送了回家。

 

重回爺爺家後,海蒂開心極了,但是時間一長,她又開始想念克拉拉。

 

於是她寫信給克拉拉邀請她來做客。

 

山長水遠,奶奶居然真的將行走不便的克拉拉,帶到了海蒂山上的家,還讓她在這裡住了下來。

 

從城堡裡走出來的克拉拉,跟著海蒂睡在用草舖的床,喝自己擠的羊奶,沒有任何餐桌禮儀,不穿高端的外套和靴子,也沒有僕人管家的照顧。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海蒂還帶她天天去放羊、採花、捉蝴蝶,做了一切“野孩子” 該做的事。

 

那段時間,克拉拉臉上總掛著笑容,生命活力一天天恢復……

 

最後她神奇地擺脫輪椅,站了起來。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在克拉拉的“身體限制” 被解除之後,與此同時,海蒂的“階層封印” 也在解除。

 

海蒂去上學了。

 

一次老師讓孩子們寫出自己的理想。

 

山里的孩子有的寫“我要做一個鐵匠,因為我的爸爸就是鐵匠” ,或者,“我要做一個放羊人” 。

 

而海蒂不同,她走出過大山,去過城市,聽過智慧的奶奶講睡前故事,所以海蒂寫的是“我想要成為一個講故事的人。”

 

然而,這個理想遭到了大家的嘲笑。

 

在海蒂苦惱不已的時候,克拉拉的奶奶來到海蒂身邊,告訴她:

 

他們嘲笑你,是因為他們的見識太少了,因為他們就只知道這個村子。

 

但是你見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不是嗎?

 

如果生命中某件事讓你開心,那你儘管去做,不用管別人說什麼。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奶奶送給海蒂筆和本子,告訴她:

 

“本子裡現在什麼都沒有,你得自己把它填滿。”

 

我覺得每個人的人生中都需要一個溫暖的導師,一再堅定地告訴他這個道理——

 

“你想做什麼,就去做。”

 

“別害怕嘲笑。”

 

“你可以和別人不一樣。”

 

人們會被經歷限制自己的認知,也會被身邊的人決定自己的見識。

 

就像克拉拉完全不知道自由和活力是什麼,因為她從沒有這樣的體驗,她的活力都被嚴格的管教和環境所壓抑。

 

而海蒂身邊都是放羊的、做木工的,她也從來不知道自己可以跟他們都不一樣,而成為別的、更好的人。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有的時候,孩子只需要一些親身體驗:

 

就像海蒂領略過書本的精彩,克拉拉被阿爾卑斯的原野生活所征服。

 

她們都在一個超越出生限制的體驗裡,找到了自身要去完整自己的部分。

 

大人唯一要做的,是把「更多的可能」擺在他們面前,激發起他們對未來的想像。

 

當克拉拉和海蒂都看到了“我可以和別人不一樣” ,他們的命運就真的有了改變的可能。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寫在最後

 

今天我們在教育中總在說“要實現自我潛能,超越階層”。

 

於是我們做了很多“ 加法” ,刷題,各種興趣班,各種拓展和素質訓練……

 

但是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所有教育都抵不過一個教育,那就是——支持孩子內在精神體的成長

 

這個內在精神實體,可以看成一個發展中的人格特質組合,它包括——

 

先天精神胚胎中蘊含全部善良天性、獨特的天分、好奇心、對自我的信任、正向的信念、不竭的自我完整的動力……

 

藉著這些我們可以學著獨立,有自己的判斷,又能適時突破桎梏,帶著力量與這個世界相處。

 

借用中醫的一句話,這個發展自我主體的過程就是“扶正祛邪” ——

 

扶正,就是讓我們內在這些「先天的積極品質」得到綻放;

 

祛邪,則是後天要做減法,減掉我們加在上面的「限制性經驗」。

 

比如那些別人告訴我們的觀念;文化、環境、階層給我們的限制;以及機械的禮教和成規——那些壓抑生命力的東西。

 

靈魂的本質是飛翔,它是不可阻擋的。

 

就像電影中多次出現翱翔在阿爾卑斯山脈的雄鷹。

 

教養,不等於教育;學知識,也不等於教育。

 

電影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是啟迪——

 

一個人能夠認識自己,找到完整自己的路,就是教育的成功。END

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