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窮女孩和富女孩身上,看到了:何為好的教育?

這兩年,我一直在重複觀看一部電影:《海蒂和爺爺》。
每一次觀看,都有不同的收穫:
第一次以孩子的視角看,感動;
第二次以父母的視角看,啟發;
第三次以心理工作者的視角看,震撼。
這部電影在豆瓣高居9.3分,影片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的隱喻——
一個孩子在成長歷程中,需要獲得哪些東西的滋養,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格?
看完這部電影,我總結了5個重要的“獲得” 。
在大自然中
獲得「穩穩的存在感」
故事始於瑞士,廣闊優美的阿爾卑斯山。
海蒂在原野上跑著,一隻蒼鷹盤旋於山脈之間。
自由,是我想到的第一個詞。
但與之相反的是,此刻的海蒂,生活卻不自由。
小小的她,前後遭遇了3次拋棄——
父母去世後,海蒂成為了一個孤兒,這是第一次拋棄。
所以她從小跟著姨媽一起在山下生活了5年。
但姨媽最近得到了一份城裡的工作,打算把她送上山,送到從未見面的爺爺家中——這是第二次拋棄。
爺爺是個古怪、孤僻、可怕的老頭,他根本不歡迎海蒂,看到她們來了,開口第一句話是“滾開!” 轉身把門關上了。
狠心的姨媽扔下海蒂一個人偷偷溜走。
當晚,她連爺爺的小屋都進不去,只能獨自睡在羊圈裡。
這是她經歷的第三次拋棄。
對一個小孩來說,這樣的多次拋棄,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但神奇的是,這好像阻礙不了海蒂的快樂與活力。
早上起來,阿爾卑斯山的美景讓她著迷,一轉眼她就快活地奔跑在原野中。
在親情之中,小海蒂顛沛流離,但是在大自然中,她好像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從心理學上講,在自然中充分奔跑過的孩子,身體更加強壯、情緒也更加樂觀。
這使得他們對自己的存在,有一種「天然的認可」 。
這種在自然當中的沉浸與隨之而來的自我認可,可以抵禦一部分現實創傷的侵入。
海蒂仰望著群山巍峨,聆聽小鳥歌唱,睡在草地上一個人安靜地感受時間流淌……
那個時候她和自己在一起,不受外在境遇“打擾” 。
這種感受,就是「安居在自己內心深處」,也是我們常說的「自處」。
不管外界境遇如何,她都能輕鬆愉快地和真實的自己在一起。
此時,阿爾卑斯山穩穩接住了受傷的海蒂,成為了治癒的良藥。
在親人眼裡
獲得「相信自己」的信念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起放羊的皮特,告訴海蒂一個可怕的消息:爺爺殺過人。
海蒂回到家時,看爺爺的眼神變了,抱著行李想要回到羊圈去。
爺爺猜出了其中的原因, 他沒有發脾氣,也沒解釋,而是看著海蒂的眼睛,對她說:
“人們總愛談論壞的東西,但是你需要決定,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還是相信別人的話。”
聽這番話,海蒂站在原地看著爺爺。過了一會,她跳起來抱緊了爺爺——她選擇相信他。
爺爺對海蒂說的這番話有兩層意思:
人們總喜歡關注你身上「壞的東西」,你不要輕信。你要相信的,是自己的判斷。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自證預言」 ——你越相信什麼,就會越可能實現什麼。
如果人帶著悲觀的濾鏡,要去尋找生活中不好的一面,一定能找到。
相反,你要去尋找生活的愛和美好,也總是能找到證據。
關鍵,在於你感受到的是什麼,你相信什麼?
所以爺爺問海蒂:你是要相信他人的眼睛,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也是第二層意思——給孩子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自由。
正常的家長,在面對海蒂的反應時,也許直接告訴她事實或答案。
但比起“給答案” ,引導她從外界的聲音之中「找到自己的聲音」,無疑是更有力量的。
海蒂選擇聽從了自己,對爺爺表達了信任和愛。
在這份“我可以相信自己” 的自由之中,海蒂對爺爺的愛和信任沒有因為他人的聲音而變得壓抑、堵塞或扭曲。
爺孫兩人的也由此變得更加親近。
第二天早上,爺爺親手為海蒂做了一把新椅子,這意味著,爺爺也正式接受了這個孫女。
從權威那裡
獲得「突破禁區」的權利
海蒂和爺爺剛剛建立好親情,姨媽卻回來了。
這一次她把海蒂從爺爺身邊騙走,偷偷帶進了城裡,賣進一座古堡,給富家小姐當女伴。
海蒂的生活又一次面臨推翻重建。
這次,她面對的是富家小姐克拉拉、還有嚴厲刻板的女管家。
雖然貴為富家小姐,但是母親去世,克拉拉過於傷心,漸漸地,她的雙腿不能站立。
而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她一個人跟女管家和僕人一起生活。
因此她不僅行動不便,精神也處於孤獨抑鬱之中。
為了緩解她的孤獨,家人買了海蒂來陪伴她生活學習。
在抑鬱的克拉拉和死氣沉沉的豪宅面前,海蒂是格格不入的。
她活潑,熱情,總是破壞女管家的規矩,
但是意外的是,她卻給克拉拉帶來了久違的笑容。
但這些笑容,恰恰發生在海蒂所有「不合規矩」的時刻——
她不懂餐桌禮儀,連坐都坐不端正;
她不會使喚僕人,喜歡跟他們聊天;
她一個字母都不懂,還不愛學習……
她還擅自將克拉拉推出了家門,走到了臟兮兮的大街上,回家時懷裡抱著了一窩剛出生的流浪貓……可把女管家氣壞了。
海蒂的行為,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突破禁區」 的能力,這是孩子身上一種很重要的自我能力。
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禁區” ——而大多數禁區,就是從小被權威規訓、暗示而成的。
例如必須坐姿整齊、必須鞠躬、不能談性、不能談死、不能違背父母的意願……
這些過去經驗中形成的“禁區” ,往往給我們帶來矛盾——
很多事我們想做但又不敢,一邊壓抑一邊渴望,無法內外一致地活著。
克拉拉本人就是這種禁忌的象徵,她的行動被雙腿封印了,而心靈被規則禁錮。
而海蒂身上卻沒有任何禁忌的羈絆,正因為如此,她的所有表達都出自內心,是出於心中愛的本質。
因為愛而行動的活力,融化著周圍環境的刻板。
克拉拉和海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一個富貴,陰鬱,沒有活力;
一個貧窮,野性,充滿了蓬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