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消耗孩子的,竟然是這些小事

一個家庭最消耗孩子的,竟然是這些小事
value101 2024-07-15 檢舉

上週末,在超市的抓娃娃機旁看到一對母女。

女孩纏著媽媽想抓一個「草莓熊」。

媽媽說:“那是騙人的,抓不到,浪費錢。”

最後還是在女孩苦苦央求,並承諾回家做一套考卷後,媽媽才勉強答應。

抓娃娃一次投幣2元,媽媽幫女孩兌換了10元的遊戲幣,女孩開心極了。

結果遊戲幣花完了,但女孩一個娃娃都沒抓到。女孩搓著手,尷尬地對著媽媽笑著。

媽媽衝女孩喊:“真是蠢,早給你說抓不到,你以為我錢是大風吹來的,10塊錢幾分鐘就讓你糟蹋了……”

面對不依不饒的媽媽和越來越多圍觀的人,女孩繃不住了,蹲在地上哭了起來。

 

來源:視覺中國

看著眼前的場景,我想起《人民日報》上的一句話: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總是因為一些小事不斷消耗孩子。”

孩子最怕的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父母無時無刻地數落挑剔。

這些話語就像小小的子彈,射入孩子身體,肉眼看不見,卻在孩子心裡留下了極大的創傷。

很多孩子,用一輩子的時間療癒童年留下的創傷。

 

父母越挑剔

越容易養育出自卑的孩子

朋友女兒小然,上週離家出走了。

雖然有驚無險,孩子找到了,卻也狠狠地給父母上了一課。

問其原因,小然啜泣著說:

「我要崩潰了,我早上6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我太累了,可只要做錯一點事,一個多月別想好過,他們想起來就會罵我一頓。

「前天,媽媽讓我端餃子,盤子燙得我受不了,手一顫,餃子掉了幾個,媽媽罵我蠢,一直嘮叨到吃完飯……”

聽了小然委屈的訴說,我的心裡五味雜陳,記憶裡翻湧著朋友和小然相處的點點滴滴。

一次,我去超市購物,遇見了她們母女倆。

我們互相問好後,朋友看著身後低頭不語的女兒說:

“這麼大人了,見人不知道問好呀?”

孩子小聲說:“阿姨好。”

「大點聲!」朋友惱火地說。

當時場面有點尷尬,我本來想打個圓場,卻不想點了導火線。

我笑著說:“小然夠優秀了,就不要計較這些小事了。”

沒想到朋友說:“優秀啥呀,她這次摸底考試,沒有一門滿意的,關鍵時刻掉鍊子。”

看著孩子越來越低垂的頭,我藉故還有事,趕緊離開了。

小然的經歷並非個案,類似被父母「事事揪著不放」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孩子身上都發生過。

「……把鞋子放整齊,坐起來,手扶著碗,學習能不能用點心,默寫怎麼又​​錯了一個字,這一分怎麼丟的……」

我們總是拿著放大鏡看孩子,本來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過失,卻被無限放大。

很多家長不以為然,可處處挑剔,容易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幸福心理學家週梵說過這麼一段話:

「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評、指責和否定,並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反而會削弱孩子內心的力量,讓孩子在羞恥、懊悔和自責的內耗中,變得敏感、自卑、焦慮不已。”

孩子從父母眼裡看到的是滿身缺點的自己,他會堅信自己就是糟糕的。

長大後,面對有挑戰的工作,他也會否定自己的能力,一次次選擇放棄。

而在親密關係上,他也不會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更珍惜孩子的每一次嘗試和努力,而不是過度關注他們的錯誤。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錯誤是成長的一部分,而每一次的嘗試都是寶貴的經驗。

當我們用更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去對待孩子,他們便能在我們的關懷中茁壯成長,成為自信,勇敢,有愛的人。

 

來源:視覺中國

 

父母越較勁,孩子能量越低

趙玉平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媽媽經常一天幾遍追問孩子:“作業寫完沒?”

孩子如果回答:“寫完了。”

媽媽會說:“看你無聊的樣子,不會去做做卷子,背幾個單字嗎?”

孩子如果回答:“沒寫完。”

媽媽又會說:“那還不快寫,一點都不自覺。”

一次,孩子走出房間想喝水,媽媽又問:“作業寫完沒?”

孩子瞬間炸雷:“能不能別問,再問我不寫了。”

媽媽一臉蒙,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是指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覺得孩子不對勁,總在小事上和孩子較勁,不停地提醒、催促、嘮叨,就會產生「超限效應」。

不光如此,父母這種行為還會一點點消耗掉孩子的能量。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每次和孩子爭吵後,都覺得很累,彷彿耗盡了所有的力量。其實,此時孩子也有同樣的感受。

彼此對抗,就是在互相消耗能量。

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這樣寫道:

「父母對孩子的世界干涉太多,會讓孩子處於時時提防、事事對抗的狀態,這會消耗孩子很多能量。”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